借用‘好自体客体’影像,来消除‘坏自体客体’的干扰

再次想到,只要一有任务,外在任务,我就会感到心慌意乱,想逃避。而如果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通常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做,结果一般都挺好。 “威廉缺乏挣扎的童年让他可以很好地面对生活,只要没有不愉快的要求出现。作为一个成年人,威廉自由行事时非常能干。但是当老板要求成果或他自己需要争取一个目标时,他就没有自律能力来完成这些事。”
我不认为,我是自律能力差。
我从小就是乖孩子、能干的孩子。总是在母亲的责骂催促下,努力地干活。但干活的时候,比如刷锅刷碗,母亲的要求太多:省水,一旦有浪费水,就会挨骂;把剩余的饭渗子,要留下来喂猪,不能倒掉,稍有浪费,又得挨骂;洗洁精用多了,也得挨骂……
最近看了不少自体界定、边界的心理学文章,也就是,我做事,母亲总是'侵入intrude’进来,弄得我没有自我边界、自由。只有在学习上,父母,她不懂,管不了我,虽然她有时候也干涉进来,但我完全可以凭我的好成绩,来阻止她'瞎指挥’。
怎么错的、问题出在哪里,倒好找,但,如何能让自己变好,才是最终目的。这里,有两个东西:一,内心冲突,那就是,父母的干预、强行观点入侵;二,自体感缺乏。
第一部分,我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也查了相当的资料了。它造成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是需要安抚的。我用词是'招魂(叫魂)、安抚、哀悼等’。现在,就剩下第二点了。前面有博文说'看到好的一面’,也就是,找到干任务的,有利于自体感的一面。(参考前面的案例:早明白旧鞋子该扔的道理,到就是做不到。当有了'扔掉旧鞋子’会有英明感、自豪感、了不起时,那,扔掉旧鞋子,就变得有动力了)
在没有找到'任务’的自体感时,就很容易进入以前的'内心冲突’的状态里,它其实,是有伤自体感的。比如,刷锅刷碗时,稍有浪费,就会自责(内在母亲的责备),通常干完了活,也没有成就感。
除了安抚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还有,就是,要换个'自体客体表征representation’,就是,换个鼓励的、理解的、支持的自体客体形象。这可以从影视剧、小说、他人那里,找类似的'好自体客体形象’,去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