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形意篆”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商周以及秦汉以后出现在“玺印”、“封泥”、“瓦当”、“镜铭”、“砖刻”等古器物上的铭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形意篆书”。还有“诏版”、“权量”、“布泉”、“虎殳”等古器物铭文。这类铭文大都根据器物的用场进行了艺术审美的夸张变形。有平正端庄之方形“缪印篆”;有字脚似悬针垂露之“悬针”、“垂露篆”;有线条曲折盘绕,飞走流动之“九叠篆”;还有形态如花鸟虫鱼之“虫鸟篆”等等。
“形意篆书”的出现,为后世篆书字体的传承、演变,乃至篆书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遂成为当今书法等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战国时期烙在马蹄上的印范“烙马玺”,在当时通行的大篆体式文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夸张处理,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成为印章艺术构图的基本法则。
秦汉“封泥”上的篆书形态以方正为主,结体造型与汉印类似,平正端庄,朴厚典雅,成为后世印章文字之圭臬。
虎殳铭文。
汉代宫廷、寺庙等重要建筑上普遍使用的“瓦当”纹饰,其中有部分用了已经美术化了的篆书文字,其体式随形而设,字形的大小安排,笔画的伸屈挪让等艺术处理自然生动,结体布局巧夺天工功。
汉代城墙砖上铭刻的篆书文字,多数已经作了美术夸饰的艺术处理.线条婉转流畅,飘逸多姿。
汉将军印。
汉官印,汉印篆(“缪篆”)为了适应方形印章形式的需要,将小篆体篆书由长方形“印化”为正方形,字形的笔画也因章法的需要而进行了疏密增减处理,繁简因势搭配,虚实相生,装饰或审美效果极佳,遂演进成为了一门独特的篆刻艺术门类。
汉印中有一部分篆书被美化成似花鸟虫鱼形态,其结体生动,造型诡谲,故被后人称其为“鸟虫篆印”,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
垂露篆。
悬针篆与新莽币。
青铜洗、镜器物铭文。
隋 唐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官印尺寸较大,为了美观而极度充盈其空间,将篆文曲折盘绕,重重叠叠,故被后人称其为“九叠篆”。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