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论语 | 蔡红燕:搭建支架“写清楚”科学实验

搭建支架“写清楚”科学实验

蔡红燕

(杭州市求知小学 ,浙江杭州)

写清楚科学实验,是部编教材第二学段中出现的要求。相比小学阶段写人、写事、写物这三大类写作的安排,比重较轻,却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它融杂了科学和语文两门学科的知识。就实验本身而言,是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活动,可是,要用语言文字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把实验中的发现写清楚,却着实不易。根据《课标》要求,该学段为写作起始年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何让刚接触写作,语言积累不足,语言流畅性缺乏的第二学段学生写清楚“科学实验”,同时又得到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的培养呢?搭建支架,成了不二选择,它是“学生”与“写作”之间架起的桥梁。

一、搭建情境支架,解决“为什么写”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因为想写,所以就写;因为想分享,所以就写;因为想抒发,所以就写。写随时随刻发生的生活,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都可以很自然地去写。但是科学实验却不一样,它需要既定的环境,既定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并有兴趣参与,是写好科学实验的第一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写”,即把学生内心深处的写作内驱力激活。

如何搭建支架激活写作内驱力呢?创设情境——真实任务驱动。所谓真实任务驱动,指的是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得写作任务生活化,真实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点燃写作热情。

依据习作内容,教师搭建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支架,一以贯之,通过多次真实任务驱动,形成有始有终、递进式、螺旋上升的立体情境支架链,可以营建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写作自信心。以此推动学生全身心地、真正地走进写作,变被动写为主动写,乐意写。这既是写好“科学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

例如,三年级科学实验习作指导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教师这样搭建了一贯到底、螺旋上升的情境支架,并分若干次的真实任务驱动逐一落实。

1.初次驱动,激发“做实验”的兴致

写好实验,首先要做实验。利用情境创设,进行真实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写作内容,萌发想做试验的念头,并饶有兴致参与其中,正是初次驱动的目的所在。在课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学校网站“豆博士”的招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一真实的任务驱动,贴合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想做实验的兴趣,明确了这节课的写作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2.二次驱动,点燃“写实验”的热情

有了做实验的兴致,并不代表学生写实验的兴趣也有了,这时,要趁热打铁,进行二次任务驱动,目的是为了较好保持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度、参与度,将学生的畏难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感,最终快乐地投入到写作中。写实验前,教师明确指出:会做实验是成为“豆博士”的第一步,会写实验,才能成为能真正的豆博士。在初次驱动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驱动,再一次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点燃“写实验”的热情。

3.第三次驱动,赋予“写作”的自信

写作自信,是写作的自我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学生“乐于写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缺乏写作自信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写作的畏惧和懈怠,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写作自信心,是创设情境进行任务驱动的目标之一。当学生满怀热情写实验并修改自己的作文以后,教师及时出现第三次任务驱动,创设“颁发推荐证书”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体验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快乐!“做实验”、“写实验”中产生的积极情感,此时,成为一股强大的自信,驻留在学生心头。

4.第四次驱动,提出“写作”更高要求

写作,基于课堂学习,却不能止于课堂。由对课堂内一个实验的兴趣,生发出对课堂外诸多实验的兴趣;由课堂内一个实验的写作,生发出课堂外诸多实验的写作,才是本节写作指导课的真正用意。所以,需要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进行了第四次任务驱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围绕“成为豆博士”这一情境,教师告诉学生:要成为真正的豆博士,可不能只会做一个实验。生动地提出写作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继续挑战别的实验,去做,去写,旨在让学生真正爱上做实验,写实验。

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写作指导课中,教师模拟生活,进行多次真实任务驱动,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立体架构,形成一以贯之的递进式情境支架链,有效推进“做实验”“写实验”“拓展延伸”等教学板块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在一次次任务驱动中,学生做实验、写实验的兴趣从激发到保持,到最终形成强大的写作内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此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与同伴分享习作的快乐,获得极大的写作自信与内心满足。

二、搭建方法支架,解决“怎么写”

概括地说,“方法”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本文,指教师对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一般性的原则、做法。

由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刚接触写作,语言稚嫩,语言流畅性欠缺,所以如何让学生写清楚实验便成了难点。搭建有效的方法支架,化难为易,提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怎么写”,是写好“科学实验”的重中之重。

1.设计好“实验记录表”的填写内容

写科学实验,难点是把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写清楚。据此,一份精心设计的“实验记录表”,便是方法支架之一。

实验记录表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这份实验记录表,由五部分组成,其中,“实验准备”由教师提前写好。“实验步骤”和“有趣的发现”为表格重点,即写作重点。“实验步骤”中“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呈现,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先后顺序”“有序表达”的写作思想。“有趣的发现”重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看到的现象通过拟人比喻等方式,表达得更清楚。“实验名称”直指写作题目,“实验结果”也不可或缺,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因此,整份“实验记录表”,看似普通,实则不一般,五部分的填写内容合理布局,凸显了本次习作的重难点。不但为写清楚“科学实验”,搭建了大致的轮廓——可以从“实验步骤”、“实验发现”两大方面去写,还明确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去写。在教给写作方法的同时,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培养了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2.设计好“从扶到放”的学习梯度

根据学生学情,在引导学生填写记录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设计好从“扶”到“放”的学习梯度,以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

扶,即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一一记录。再进一步说说实验中的发现,同时,带领学生,发挥想象,把看到的实验现象,生动地描述出来,并由教师进行示范记录。其中,要教给学生运用关键词填写表格的方法,并做好示范。还要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想象,使“有趣的发现”一栏的填写能有多样想象,不拘一格,富有创意。

放,即是学生独立运用方法,做实验、填记录表的过程。教师放手,组织学生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一起做实验,观察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记录。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保持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和互补性,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做实验、填记录表的方法,为写清楚实验做好坚实的铺垫。

综上所述,设计好“实验记录表”的填写内容,再辅以“从扶到放”学习梯度的架设,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实验时,学生学会了清楚地记录每一个步骤,以及每一个步骤产生的实验现象;写作时,参考记录表,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写出整个实验步骤和发现了。这一方法支架,有效地帮助学生厘清了写实验的思路,明确了写清楚实验的方法。它是写清楚“科学实验”的关键。即便到了第三学段,这样的方法支架同样适用。

三、搭建评价支架,解决“写得怎么样”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要写好“科学实验”,修改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课标》也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学会修改习作中的错误。但是,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有限,如何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如何让枯燥无味且有难度的修改变得趣味横生,又能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搭建“评价支架”,即设置梯度式修改标准,让学生自己选择,想一想自己的习作将要达到哪一级水平,然后进行修改。

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年级《魔幻色彩秀》科学实验习作教学中,通过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趣味盎然地写完实验以后,再依据写作要求,设计了这样的修改与评比的标准:

“运用多感官想象”把实验中的发现写具体,是写作的重难点。根据难易程度,教师设置了修改的梯度标准,“能……也能……还能”三个梯度,明确了写作的要求、修改的方向,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力学生的需求。按照以上要求进行修改,具有一定挑战性,但也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会迎难而上,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挑战高一级水平。然后再以此为评价标准,进行同伴间的评价,评一评能得几颗星。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挑战并获得了四颗星。

因此,搭建有梯度的“评价支架”,能较好地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有效地培养修改习作的积极态度,在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写作成就感也得到极大满足。

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习作教学中,依据习作内容,遵循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搭建“情境支架”,“方法支架”,“评价支架”,有效解决了习作中关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一系列问题,教给了学生写清楚科学实验的方法,降低了写作难度,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得到激发,最终获得更多的写作自信。

习作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并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的探索与不懈的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