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沙岗公园今昔-郑州日报数字报
♣ 高玉成
碧沙岗公园几易其名,我小的时候,它叫劳动公园。但据老人们说,劳动公园是上世纪60年代才命名的,之前它就叫碧沙岗公园;而碧沙岗公园的前身,又是冯玉祥将军为牺牲的北伐将士修建的陵园,新中国成立后才将陵园改建为碧沙岗公园。改革开放后,为了追寻历史,纪念北伐,又将劳动公园改回为碧沙岗公园。
我小的时候,碧沙岗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公园。公园东边有动物园,狮子老虎之类猛兽被关在一间间平房里;平房朝外是铁栏栅,铁栏栅外还有一道水泥围栏;狮子老虎在狭窄的铁栏栅里来回踱步,时常发出低沉的吼声,很瘆人。善良的梅花鹿则被关在露天围栏里,我们可以隔着围栏,摸摸它的头,捋捋它的毛,非常温顺。待遇最高的是猴子,专门修有猴山,山上还挖出一些涵洞,搭连一些绳索,供猴子们玩耍;猴子们玩得越高兴,游客们看得就越开心。
公园南边有一个露天影剧院,舞台是砖混结构的,台下是一排排水泥长凳,可以看电影,也可以看戏。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是预防原子弹爆炸,教人戴防辐射面具、钻防空洞,没有条件的就抱头趴在地沟里,尽可能减少伤亡。印象最深的戏是豫剧《杜鹃山》。《杜鹃山》本是京剧,京剧改编成豫剧,京腔改说成地方话,当时觉得很稀奇。看完戏,我还跑到后台去玩,见演员们打着地铺,睡在水泥地板上,条件很艰苦;比起现在的演员,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公园西南边有一个露天游泳池,不是长方形的,而是“S”形的;不是正规比赛场所,而是消夏避暑的水池。记得那时游泳要办游泳证,办游泳证还需要学校开具的包括姓名、年龄、健康状况等在内的证明;办了证才准许游泳。游泳池人很多,跟下饺子似的,磕头碰脑,你挨我一拳,我踹你一脚,很正常;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会“狗刨”的。
公园的西北角有一条“勇敢者道路”,是用石头水泥筑成的壕沟,曲曲折折的大约两三百米;有些路段像山洞,有些路段像战壕,有些路段还要踏石涉水,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当时有一部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是培养孩子们勇敢精神的。其中一个叫“胖子”的孩子比较胆小,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胖子”克服心理障碍,也变得勇敢起来。那时候,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是对孩子们成长进步的必然要求。
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也已经变成了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姐姐相约重回碧沙岗公园,踏访旧迹,共同寻找儿时的记忆。
公园的围墙早已被拆除透绿,动物搬走了,露天影剧院、游泳池、“勇敢者道路”不见了,只有冯玉祥将军为牺牲的北伐将士栽种的苍松翠柏,依然郁郁葱葱;松柏间的纪念亭,也屹立完好。不同的是,北门内正前方竖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有聂荣臻元帅书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十个大字;纪念亭中间也多了一块冯玉祥将军手书的“碧血丹心”汉白玉石碑。显然,如今的碧沙岗公园,除了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和几个姐姐徜徉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碧沙岗公园,一路指指点点,七嘴八舌;每遇熟悉的景物,便兴奋异常,回忆起当年的故事。的确,变化太大了,城市变了,公园变了,人也变了,一切都在变;永远不变的,只有曾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