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忠言逆耳——《祭公谏征犬戎》
我这只蜗牛慢吞吞的爬完了《古文观止》的《左传》部分,终于来到了《国语》。回顾《左传》,虽难啃却很有看头。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动荡而灿烂无比。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起自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之交,约五百年。《国语》偏重记言,从人物的言论中反映事实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传也是左丘明所撰写,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今天进入的《国语》第一篇《祭公谏征犬戎》,深刻体会到了“偏重记言”这一特点。
祭公谋父就周穆王要征犬戎这事进行了极力的劝谏,以“先王耀德不观兵”为中心到“先王的教养、先王的典制”最后以“现实情势分析”三段式完美无暇劝谏。犹如黄河之水磅礴而一气呵成。而劝谏成或不成主要看“老大”这个具体的人,是听得进还是听不进。
这个“老大”就是周穆王,西周的第五个君王,五十岁即位,在位时间五十五年,小学数学算起来,乖乖!周穆王长这寿长是得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羡慕得不要不要的。是否属实?未知。
周穆王有野心爱征伐扩疆域,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并著有最早的法典《吕刑》。也因他常年征讨,天子总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左传》中的《子革对灵王》子革为了消消楚灵王的贪心,特特意的把周穆王搬出来进行劝戒。“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这样的一个君王,在听了祭公谋父作的《祈招》,从而有效制止穆王的野心,穆王因此寿终正寝。如此看来,穆王并不是听不进半句谏言的。
很多时候还是要看谏言是否合了君意。一个天子“为所欲为”的想名垂千秋有何不可?只是“谏”既然有以死相谏,也就顾不多君了,苍生社稷为重。此篇中的祭公谋父谏得很是干脆利落。直接表明态度——不可!围绕着“不可”层层铺展。先王们的“耀德不观兵”为第一层。开篇就劈头盖脸来一个“不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激起叛逆的不悦感,当然也会引起“重视感”。就看那个“感”占了上风。
周武王克商建周,其划时代意义在于新王朝周的诞生,也在于把华夏民族逐渐从天命说解放出来,转而对人的德行重视。周公旦制礼作乐更是以此把人放在不同的等级规范中安分守已,教化人民,趋利避害,感恩德治而惧刑法,天下太平而世代相传。军队是为了护国守疆的,不是为了炫耀,否则失了震慑力。
理——是这个理。
那先王中的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动干戈血流漂杵怎么解释呢?祭公谋父将其解释为“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非务武也” 这个解释绝对服气。
祭公谋父又呼啦啦的说了先王制度,听着有点烦呢。讲道理给建议是最没劲的。再说这制度穆王不清楚,不知道吗?不可能的!如果这些制度执行的不好,君王要好好反省自己的德行,再进一步的完善制度。反省了德行完善了制度还是不行呢?那就要“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就是这样还不行的再怎么办?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还是要继续修德,还是不能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
靠!这德都修到圣人的地步!这穆王听不进我是很理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德行,德行,德行!诸侯都已经无法无天还不让胖揍,这天子当得多憋屈啊!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一个劲的讲德,这德也飘忽啊。
这一段,我觉得祭公谋父有点理想主义色彩,是个守旧派,把先王及先王之制奉为最高的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与穆王的英雄主义色彩有些不搭。
最后一段倒是真的说服力,人家犬戎又没犯事,安分守已的无半点差池,你却为了炫耀武力的去远征。就得多危险啊!你师出无名啊!道义上站不住脚啊!
想着后来的齐桓公联合着一些小国去征伐楚国,想敲打敲打楚国,怎么着也得找个理由啊:你楚国为啥不给天子进贡包茅?堂堂一管仲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当时就把我逗笑了。师出无名这不就要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朝见天子之礼濒于破坏。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果然 !
整个事件廖廖两句作结,发人深思。
系列回顾
【歪读《古文观止》】带兵迎亲,不行!——《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立秋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