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喜欢写诗吗,网络上连李清照都被评逻辑不通,您怎么看?
前言
原本这个问题是:如果你是写诗的,看到网络上批判贾浅浅,你会感到害怕吗?
最近对于各类诗人的批判或者说评价,此起彼伏。相同的一点,都是对于一些名人的批判。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爱好者,不必操心这些。
另外,诗歌的鉴赏,因立场不同,水平不同,目的不同,经常出现类似于西方对待我们的那种双标现象。
因此,会有很多人故意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也有人其实自己不懂瞎评一气,例如有人把李清照也当作网红批了一顿。还有一些人是矮人看戏,人云亦云。
另外,每一个诗人的作品,不可能都是精品,自然良莠不齐。看到一两首好诗,就把一个人吹捧到天上不对,揪住别人一两首恶诗,就把人踩到地下也不对。
个别人作诗出名得利,被人臧否,也是正常现象。褒贬名人自古有之,有滥竽充数的,有真才实学的,
假如自己喜欢作诗,就去写好了。大多数人并不指望着作诗换来荣华富贵,别人怎么点评其实不必放在心上。
一、鉴赏水平不同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优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李清照作为一个诗人,有人评价甚高,有人却大为贬低。
前一段时间,有个电视剧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为歌词,于是有人批评李清照的这首词:
“全靠辞藻堆积,逻辑不通,矫情而不自知所云”。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位评论家不知道这首词作者是李清照。假如李清照今天还健在,是和我们同时代的人,估计也会被很多人喷一顿“逻辑不通”。
如果从古代找一些小众诗人的优秀作品发到网络上,估计也会被人喷。因为每个人的鉴赏水平不同,所以对于同一篇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
这就好比老街不会喝酒,即使给我喝茅台,我也会认为是劣酒。卞和献出的和氏璧虽然是一块宝玉,但是两任楚王不识货,认为卞和用石头来诓骗他们,于是废掉了卞和的左右脚。
李清照的遭遇尚且如此,何况他人呢?
二、立场不同
同样是李清照。
王灼《碧鸡漫志》曾评价李清照说 :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还是王灼,对于李清照的文采评价很高:
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王灼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荒淫之语”。但是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却不得不佩服李清照的文采。
同样一个人,也是同一篇文章,对于李清照有褒有贬,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立场不同。
同样因为立场不同,有人指鹿为马,有人跟着应和,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不仅仅是我们,也不仅仅是文学和诗坛,您看看西方国家的种种虚伪行为,不也是立场的问题吗?
三、时代的不同
梵高的画,在梵高还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在梵高去世以后,身价倍增。
李白和杜甫被称为诗仙诗圣,但是杜甫在世的时候,诗坛地位并不高。一直到中唐时,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杜甫才渐渐被人推崇。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古代默默无闻,但是被现代人大为赞许。不知道什么人杜撰了一句”孤篇盖全唐“,在一段时间内,这首诗几乎被评价为唐诗第一。
实际上这首诗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无人问津 。
乾隆作为皇帝,他自然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在今天,乾隆作诗却总是被人作为笑谈。
四、欣赏角度不同
关于一代词帝李煜,清代词人、词评家周济认为远不如温庭筠和韦庄:
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介存斋论词杂著》
王国维认为他的词,远在温庭筠和韦庄之上: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人间词话》
王国维说周济颠倒黑白,并且举例说,李煜的《相见欢》、《虞美人》中所展示的气象,哪里是温庭筠和韦庄能够媲美的呢?
王国维在评价李煜和宋徽宗时曾经说:
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李煜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王国维认为“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可谓把李煜拔到了一个特殊的高度。
王国维、周济都是著名的词学家和词人,您听谁的呢?
五、不同背景下,同一个诗人风格与内容的不同
继续说李煜,他在亡国前后风格不同。
李煜前期作品,很有宫体诗花间词的味道,例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亡国之后,李煜风格为之一变,王国维评价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之下、不同教育程度下,其作品风格、内容、水平自然也会不同。
我们不能因为《咏鹅》就认为骆宾王的诗是孩子水平: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不能因为《在兖州饯宋五之问》,就简单地认为骆宾王与宋之问一丘之貉:
淮沂泗水地,梁甫汶阳东。别路青骊远,离尊绿蚁空。
柳寒凋密翠,棠晚落疏红。别后相思曲,悽断入琴风。
大家知道骆宾王后来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而宋之问一直攀附武则天的宠臣,两个人最终的道路完全不同。
因此,评价一个人,不可以断章取义、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六、古人为什么烧诗?
古代诗人有个行为很值得注意,就是删除自己以前的作品。杨万里、杜牧、陆游等人都有这种行为 。
杨万里就把自己的三十几岁前的作品一把火都烧掉了 。杜牧临终前:“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65岁的时候,他写到:
此予丙戌(即乾道二年 1166年,陆游41岁,)前诗二十之一也。及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然此残稿,终亦惜之,乃以付子聿。绍熙改元立夏日书。《渭南文集·跋诗稿》
据统计,陆游传世近万首诗中,42岁以前的诗,仅仅留下来一百多首。可见,正如他自己说的“去十之九”,大部分青年时期的作品都被自己删掉了。
古人为什么烧诗呢?
很简单,因为自己对于自己的作品不满。
例如陆游晚年在《长短句序》中就写到:
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汨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1189年 , 淳熙十六年 寒食前一日 ),放翁自序。
陆游65岁时,”晚而悔之“,即使后悔,从前写过的作品,但是也已经流传开来了。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评价了陆游的一首词:
至于《月照梨花》一词云:
霁景风软,烟江春涨。小阁无人,绣帘半上。
花外姊妹相呼,约樗蒲。修蛾忘了当时样。
细思一饷,感事添惆怅。
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
此篇杂之唐人《花间集》中,虽具眼未知乌之雌雄也。
这种“胸酥臂玉”词,大概就是陆游”晚而悔之“的作品了吧。
可见,即使诗人自己,也对自己的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曾经认为自己认为不错的作品,后来却“悔”之,甚至一把火烧掉。
结束语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从不懂到入门,然后逐渐进步,作品自然良莠不齐。目前是网络时代,发表过的作品都会有印记传下来。一个诗人,有几首不错的作品就可以了。不必强求每篇都是精品。
也有作者认为好,读者认为差的作品,这可能是鉴赏水平不一样的结果。也有作品极差,偏偏有人昧着良心说好的,这可能是立场的问题。
比如,漂亮国死了60万人,大统领自吹全球抗疫他家做得最好。如此厚颜无耻,您又能怎么样呢?
@老街味道
有孤篇压全宋的词吗?其实孤篇盖全唐也是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