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9期

诗论词学精粹

晓雨随笔(二)

——田园之间有大美

宋彩霞 

甲午年10月12日至17日,我与中华诗词学会同仁参加湖南农民诗词研讨会,朝暮与诗意文风相携,仰俯见赤脚泥花风情,写下了:

参观农民诗家

大野泥花冬复春,黄瓜豆角韵撩人。

虽无妖冶疏狂放,却有红黄朴素真。

赞湘潭三眼塘镇杨梅农民诗社

农家小调最时髦,水稻南瓜韵致高。

握把泥香来梦里,鸡鸣正好赶诗潮。

吉首马鞍山村放歌

丘壑抱金丸,茅坪太好看。

妆成黄土地,演绎大诗坛。

瓜缀摇钱树,楼开聚宝盘。

银屏生绝响,鼓韵振长鞍。

又激情饱满地写下了《潇湘十二拍》,这里选四首如下:

卜算子·南湖州镇诗乡

入梦是泥花,一亩三分爱。水稻南瓜相间香,颠倒阳光晒。   涓滴老黄沙,纸上相思载。待到诗花墙上开,朵朵新风彩。

卜算子·参加湖南省农民诗词研讨会

我有满怀歌,唱在云湖里。一枕清波映树高,结满相思子。   守定稻荷香,不减疏狂意。赤脚泥花脉脉开,自有芬芳至。

卜算子·访德夯天问台

峡谷起雄鹰,天意高难问。揽月钩星鼓舞歌,唱出相思引。   此处有灵仙,按下葱茏印。传个花笺几许情?缕缕盈方寸。

卜算子·访苗族农耕文化园

孔雀永开屏,环抱常青树。纸剪民间晴雨天,牛吻风情鼓。   蜡染染春秋,机织蓝花布。石碾环行一抹情,总在惊鸿处。

——在诗坛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刊物纷纷刊载,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写的朴素而已。我以为田园诗写作,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浅情深谓之朴素

说我们每天都带着诗意出行,那是过于浪漫,不切实际。但我们每天都带着平平仄仄,带着一小块心情出来并在路上聆听自己灵魂的低语,那我们是诚实的。如果爱生命,就不怕去体验,因为生命不是虚空的,它如田园一般真实而具体。和田园恋爱,一些在时空中缓缓飘来的词章,是我们记忆发酵着的深入骨髓的情感获得的形式。

和田园相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因此,不必在字面上去相思了,而忧患意识就是这样生根的。2010年,我去威海的一个县采风,写了一首

《樱桃歌》:

君不见五月风吹万山悦,十里芳林红如血。

君不见长堤之上车如潮,人人争赴樱桃节。

峰回路转树成排,金枝玉叶托红腮,彩蝶聚来惊回首,千朵万朵玛瑙开。

谁铺霞彩东篱畔,喜煞飞蜂团团转。谁种珠玑紫陌园,玲珑翡翠一串串。

流云早已出西墙,千树万树著红妆。枝头心事含苞放,碧玉珊瑚亮晃晃。

观樱对酒真自在,信手拈诗皆醉态。推杯换盏浩然辞,放飞一曲歌澎湃。

歌能醉我何须酒,高情最是乡间叟。一树樱桃一树诗,凌空自有拿云手。

扰扰谁曾有此闲,人生何处蓬莱山?彩毫应泼三农色,但有线条画不得。

无端欲做寿康公,驾匹快马云梦泽。此中感慨何其多,红尘碌碌转逝波。

好是长天怜民意,常教红紫满山坡。

噫!樱桃深处春风送,酒意诗情君与共。

噫吁乎!君不见昆嵛人气冲云霄,千村万户乐陶陶。

君不见樱桃园中千娇百翠花似锦,又添妩媚又风骚。

君不见吾今魂系京华歌嘹亮,梦回故园起红潮。

——“彩毫应泼三农色,但有线条画不得。”是看到当时销路不是很好,发出的一问。

和田园相爱是一种大快乐,看到那些我们所爱的人和物、平原和山岩、江河与大海、果实和花朵。谁不愿意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其它包括浮华功名可比。

二、人和自然互为主客谓之永恒

人和自然互为主客,主体因此就是客体,客体因此亦是主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无限美,人生何渺茫。繁华短促,自然永存;宫殿烟消,江山长在。无数诗人咏叹不已的,不正是这种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从而选择和归依的么?田园,人和自然的共同杰作;田园,我心灵的归宿。今年夏天我创作的四首西江月可以见证:

西江月·春分

树袅一痕含露,兰摇几蕾迎风。两三小雀叫春红,来践海棠幽梦。  锦上添花容易,诗中韵味难工。高低但见百千丛,谁晓谁分轻重。

西江月·夏至

小鸭堂前逐水,诗情野外成林。桃红柳绿一杯斟,来就中华通韵。   细数年来所有,只消一个开心。楼台且有醉花阴。自在晴光方寸。

西江月·秋分

谁把蓝揉当枕,风将碧引牵花。西郊小坐赏城霞,水墨新描图画。   云淡天高动镜,水新桥下分沙。亭前开宴小杯茶,品着诗香一架。

西江月·冬至

四面寒光泄镜,千重湿气摇光。一湖飘渺有鹅藏,逗水东张西望。   此处已惊岁里,梦中不断农桑。只因醉里是家乡。日日都来心上。

——“梦中不断农桑”是诗人心中永远的梦。

回老家的时候,最喜欢到田边地头走走。在山里,人把自己和庄稼种在同一块地里,人收割了庄稼,收割了地面和阳光,时间收割了人。

我老家的农田属于那种介于山地和泊地之间的地势。一年四季都有较好收成。到这里“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稼话”,是我作最好的放松和休息——访一访稼禾,问一问收成,再吹一吹自然的风,望一望西天的云,平添一层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以下两首南歌子可见一斑。

南歌子·春日

小雪来清座,红梅去晚妆。鱼儿拱水享初阳。柳外玉兰赶着、嫁新郎。   日子寻常过,冰凌哪里藏。田园万物各登堂。桃李甘棠不管、旧沧桑。

南歌子·夏日

柳上蝉鸣早,林间雀梦迟。渔翁端坐老塘西。钓暑钓风钓雨、已忘机。   一架葡萄瘦,三排豆角肥。姑娘忙着剪秋葵。更有娃儿小跑、摘花回。

三、平中见奇,淡里显味谓之悠然

常在田边作小游。浸润久了,也会长出一些念头来:有时觉得我们在放牧,放牧一颗疲惫的心;有时觉得我们在赏画,赏十里田园风光图;有时觉得我们在读书,读唐诗宋词汉赋。有词为证:

菩萨蛮·立春

一芽来报春风面。玉兰消息飞邮电。你有柳传声,我因梢诉情。   孤标无限好。看客丛丛找。诗里雪藏梅,山眉扫一回。

菩萨蛮·立夏

王瓜熟赤樱桃小。夜来雷雨催多少。油菜正风流。野花乱点头。   蝉声鸣拂晓。蝴蝶飞来早。何处有清凉。莲花诗里藏。

菩萨蛮·立秋

归期始信从前错。小红桥上金风约。气象两相高。谁人舍得抛。   绕篱新菊嫁。一幅清凉画。收拾小窗秋。方能好梦留。

菩萨蛮·立冬

燕山已见零星雪。冬梅未放枝头结。待得此花开。月从花上来。   十年漂泊地。十载诗中意。心有满天星。清欢照眼明。

有时也跳出来想,比如大自然的雨吧,总给我们惊喜、沉重、安详、迷茫。我们的许多记忆总是与雨有关。其实我们的生活空间很有限,对于多数人来说,除了单位便是家庭,其中,友谊,邂逅,巧遇等等不过是常态下的死水微澜。但一切的烦恼,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就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

对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创作和欣赏也蕴含着、表现着人生的超越态度,有了这一态度,就给现实世俗增添了圣洁的光环,给热衷于名利功业者以清泉冷剂,使为种种异己力量所奴役所扭曲者回到人的自然,回到真实的感性中来。我曾经把这些感悟与雨一起融合在词中,就让雨也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柔地叹息,时而激昂地咆哮。50首《难忘岁岁人间雨》组词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说名山大川是田园诗词中色彩绚烂的巨幅长卷,这田园听雨就是水墨的册页,但水墨册页同样能体现田园之间的大美——自然之美。而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

——2019年9月《中华诗词》在安徽砀山开发行工作会议,在参观万亩梨园后,我连夜写了

《砀山酥梨歌》:

君不见一望无际绿荫翠,枝头风日太新美。

君不见万亩梨园潮如春,酥梨更比春妩媚。

风流最是梨树王,千朵万朵压枝黄。老树能倾一生爱,三百年来情意长。

忽见路边摊前嫂,正用木勺开襟抱。制作梨膏真透明,坐对梨山终日好。

造物端得赐我侪,便和老树站一排,深情与你合张影,夕阳树下笑颜开。

我赏梨园此风采,心潮澎湃浩如海,一方佳气欲何如,生在砀山真自在。

是啊。田园之美,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自然中吐芬芳。独步田园,人行垄上,见证自然,美溢胸间。

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但又悠然南山。这是一种境界。这“格”与“情”陶渊明融合得平凡而凝练,冲淡而真挚。你看:“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难怪刘朝笙认为:“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千载之下,诵其文,想其人,便爱慕向往不能已矣。”诚哉斯言!

徜徉在田间,沐浴着阳光脱口而出的一首首小令;春天来时,我们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们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们看它的卓越;冬天来时,我们看它的骨气。

当我们悠闲地品尝一枚沾挂着露水的田园诗词果子,细心体会它的神韵,真忘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惬意!

(转载于宋彩霞诗词园地)2019927日于京西白雨庐

(宋彩霞,笔名:晓雨,两栖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

作品简评

苏轼与张中(诗话)

耿建华

大作家苏轼被贬到儋州即昌化军,多亏遇到了他的粉丝---张中。张中官不大,最多是个县团级,是当地的守军长官,相当于县武装部长。但这位进士出身的军官,打小就一直钦佩苏东坡。当年,在京都投考时,要想见一见大作家的面,都十分不易,别说这样面对咫尺。文人出身的张中,对苏东坡的蒙难,十分同情。苏轼来昌化军虽然挂着琼州别驾的衔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虚职。况且,当权的政敌对贬谪到昌化的苏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然而,张中没有理会朝庭的红头文件。张中不仅好酒好肉供应,而且还给苏轼提供了免费的机关宿舍。两人经常喝酒对谈,十分投机。
     然而,好景不长。半年后,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先是罢了张中的官,后是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张中只好卷起铺盖走人。苏轼对这位在自己落难时给予关照,而受牵连的朋友,实感愧疚,也没有能力救他,只能写诗送他,是诀别,也是感激。言犹未尽,后又写了两首。张中为苏轼丢官,苏轼为张中惋惜。古人的这种高义今天鲜见矣。三诗今译如下:

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

原作:北宋 苏轼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
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
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耿建华今译:

我知道一生永被抛弃,走到末路长长地感叹。

在儋耳已经住了很久,每天都和儋耳人相伴。

南海的这一个奇男子,做官就住在我的东面。

没有一天不早晨喝酒,夜里下棋直到曙光现。

小瓮里都是自酿好酒,剩了一瓢也和我分摊。

仍想和你对床同做梦,陪伴我睡到五更春天。

暂时相聚像水上浮萍,忽然间又像风云飘散。

恐怕没有再见的日子,笑着说定来生的因缘。

空吟这首诗歌来送你,帮不了你行李的贫寒。

和陶王抚军座送客 再送张中

原作:北宋 苏轼

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

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

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

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

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

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辉。

悬知冬夜长,不恨晨光迟。

梦中与汝别,作诗记忘遗。

耿建华今译:

心胸中自有个好地方,海上瘴气也不能摧毁。

三年来没有什么愧疚,一家十口今天就归回。

你去后不要再怜惜我,我今生本来无所依归。

相随在这块茫茫大地,几回相见几度再分飞。

不要作往来的打算了,再见面关爱也会生悲。

悠悠的告别山中红日,闪闪留下清亮的光辉。

料想今后冬夜更漫长,我不恨晨光来的迟微。

梦中我们永远没分别。作诗永远记你的恩惠。

和陶答庞参军  三送张中

原作:北宋 苏轼

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

下帷对古人,何暇复窥园。

使君本学武,少诵《十三篇》。

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

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

独来向我说,愤懑当奚宣。

一见胜百闻,往鏖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辽年。

耿建华今译:

点灯坐着一直聊到拂晓,我们身影记得那些言谈。

落下帷帐苦读古人书籍,那里有时间再去看田园。

使君你本来就是员武将,小时候就读兵法十三篇。

很能够用口舌去退敌兵,戈戟等兵器也让人胆寒。

多才又多智谁人不知道,可叹与建功的机会无缘。

你曾经单独和我诉说过,无人可倾诉心中的愤懑。

一试身手可胜百人传闻,期待去臯兰山与敌血战。

薛仁贵白衣发箭射三人,趁机会征战辽东威名传。

转载于:(2010-07-29 ) 伴山堂主(耿建华)的博客

耿建华:山东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原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古典诗词小知识

古典诗词术语诠释辑汇

【连载第二部分】

【取境】唐代释(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

【五格】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它主要是指诗歌中运用典故的优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这里,也涉及到诗歌中的“情”的问题。所以,不能单纯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坏与否来评定创作的高下。

【七德】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七个标准。即:“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这七个标准涉及到思想内容、形式体例和写作风格等。他将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可是,对于每一个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

特注:唐代释皎然简介: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自说谢灵运的十世孙,但据《唐才子传-颜真卿传》及《旧唐书》记载皎然是东晋名将谢安十二世孙,谢灵运乃是谢安侄子,因皎然更重视谢灵运名气故自称谢灵运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诗式》是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

【三思】唐代诗学论著《诗格》(伪托王昌龄所作)中提出“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称三思。”这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主观构思的不同过程和情况。“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间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观现实,而后才有所得。

【三境】唐代诗歌论著《诗格》中提出,诗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诗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诗的创作;意境,是指抒写诗人对客观外界的感受、认识的诗篇。“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这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抒情,而是主、客观融会所得的抒述。虽然,这三境说,没有很好的阐发,但对后世的意境说有一定的影响。

【韵味】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批评的总则。他认为诗歌创作的优劣主要是取决于韵味的消长。所谓“韵味”是指诗歌创作中涵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所构成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品质。这种品质和欣赏者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审美成果。

【雄浑】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廿四品。“雄浑”是第一类。它主要指诗歌创作的那种雄健有力、浑成一统的风格。它既包含着正确而又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波澜壮阔的气度。两者是密切结合的。

【冲淡】廿四品”中的一类。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主要风格。所谓“淡”,不是指“淡而无味”,而是指“素”(从色彩角度着眼)“默”(从意境角度看)和“微”(从欣赏心理角度着眼)。总之,诗人运用高妙手法,徐纤从容的神态来表现一些微妙隽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诗歌语言也必然是朴素无华、不事藻饰。

【自然】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划等,力求一种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这种风格,实际上和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含蓄】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是侧重于创作手法的一种风格。它和浅露、率直相对立,要求诗歌创作的含意深远,含而不露,及至达到意在言外。这就是说,诗人创作时对于客观生活和主观内心有深刻的体察感受,能发现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又能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寓深意于篇章之中。从读者角度来说,必须磨练自己的感受力,能有条件体察其中的奥秘,求索作者的本意。

【绮丽】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主要指华丽辞采的描述以及声韵的巧妙。

【疏野】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类。这种艺术风格正好和含蓄蕴藉相对立。它要求诗人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尽情宣泻。读者阅读时,他的思想感情追随着诗篇也经历一个宣泻过程,获得精神的享受,不再需要去品味“言外之意”了。

特注:唐代司空图简介:

——司空图(837—907),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天佑四年(907年),唐亡。他饱经丧乱,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一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意新语工】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的主张。它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意新”是指立意要新,能够达到“前人所未道者”;“语工”则要求形式上(包括语言)要刻意求工,务必反复探求。这种主张,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后代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效果也就不同了。

【诗中有画】宋代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的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这里涉及到诗与画的分界和交互渗透问题。某些山水诗和风景画,都是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但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不一致。就观赏者角度来说,它却有某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绘自然客体的诗篇,在观赏者角度的接受过程中,往往回原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这种共通性,亦就是“诗中有画”的基本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它主要是探讨诗歌创作中学习古代典范著作应采取的态度和具体途径。在诗歌形式(特别是语言方面)领域,那就是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吸取前人成果,做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在思想内容方面,则要求推陈出新,从前人已经写过的内容中造出新的意境,达到“夺胎”“换骨”的程度。

【整理编撰: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

词律学课件连载

中调词牌《淡黄柳》的简析与写作

一:词牌渊源与格律规范

词牌渊源:

1】宋姜夔自度曲,载入《白石道人歌曲》之“正平调”。该调是姜夔自度曲。因词序谓“柳色夹道,依依可怜”,且词中形容柳色有“鹅黄嫩绿”句,故以“淡黄柳”为调名。

2】该词牌双调,65字,前片29字,五句三仄韵;后片36字,七句五仄韵。

3】 “自度曲”或“自制曲”:词人自度或自制。唐宋两代,不少词人通晓音律乐理,能自己创制词调。如宋代词人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他们的词集中就有不少自制新调。词人自制的词调(词牌),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往往在词牌下面加注“自度曲”字样,或加小序。如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卷四中的《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等十七调,都自注为“自制曲”,而且都分别注明宫调.旁边填有“工尺谱”【 gōngche(三声)】——是惟一完整的宋代乐谱。

谱格规范: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马上单衣寒恻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仄平仄(韵),

正岑寂,

平平仄平仄(韵)。

明朝又寒食。

仄平仄,仄平仄(韵)。

强携酒,小桥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2]

该词牌格体的特殊规范:

1】 全阕押韵为【第十七部】入声韵。【识:第三部(仄),第十七部(仄入)】

【绿:第十五部】 【落:第十六部】 【角:第十六部】

2】 全阕押韵必用入声韵。

3】下片起拍八字句是一字豆句法。

4】全阕谱格均为【定字定声】,没有【可平可仄】处!

5】该词牌格体的全阕【句式】较为复杂!这也是本讲课需要重点掌握的【重点】。

定格范词:

淡黄柳·空城晓角 作者:南宋.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作者自序: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注 释

1、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2、江左:泛指江南。

3、纾(shū):解除、排除,宽解。

4、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5、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6、恻恻:寒冷凄恻。

7、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8、岑寂:寂静。

9、小桥宅:姜夔在合肥情侣的住宅。

现代语翻译: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作者简介:

——姜夔(jiāng kuí 1155—1221),南宋词人。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晚年居西湖,卒葬西马塍[chéng]。

——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卒年据《姜夔卒年新考》。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等著作传世。

——既是南宋文学家、亦是一位音乐家。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白石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而总是语焉不详。大致的情况是,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

——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作品解析:

此词写作背景:

1】作于: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词就是这年春天客居合肥赤阑桥之时写的,这个时期,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

2】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多历战事,民生凋敝,景物荒凉。由于金人入侵,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

3】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正好,却人去苍茫,一派凄凉。在春光明媚中,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

词人感慨良多。以生机勃勃,夹道依依的杨柳来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种种慨叹。

此词作的【构思】意绪:

——“此词以柳色起兴。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嫩绿,时序已从早春度入暮春,'明朝又寒食,’正面点明暮春。

——下片词以惜春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

——结句'池塘自碧’,只寥寥四字,概括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综观全词,上片'马上单衣寒恻恻’,寓飘零之感;下片'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寓迟暮之悲。”

——这飘零与迟暮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生发的,也就暗中寓含了一种家国之痛。只是不露痕迹,耐人咀嚼。

下面我们逐拍解析:

A: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

紧接一句【马上单衣寒恻恻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下二句【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B: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明朝又寒食】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姜夔 《解连环》词:“为 大乔 能拨春风, 小乔妙移筝。”】

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

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

——“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作品的艺术特色:

1】词通篇写景——是【寓情于景】的典范之作:

作品中: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2】 选择典型的【物象】、营造【典型】的意境:

从作者的小序和词的本意来看,似乎是对客居异乡的一种闲愁的表达。这要从“柳”这种事物的象征功能来看。柳最大的象征功能是别离。送客的时候,折柳是一种风俗,是希望客人在异乡不忘家国的一种表达。小序中也提到:合肥的其他风格和江左(江南)异,只有一排排柳树才让作者想到自己原来是个异乡游客。整个词在这个意义上也讲得通。

3】 全词【情感的抒发】完全融入【独特的意境】,笔下不留任何【独自情诉】意绪的痕迹,情感抒发的主绪,完全依靠【景深】与【主线递进】的自然的【逻辑进程】。

本讲练笔提示:

1】依据姜夔正格体《淡黄柳·空城晓角》谱格:以【暮冬、初春】的特有【景色】、特有【物象】为物咏意象写出一阕习作。特别注意:

该习作要以【咏赞、感悟】为构思主线,分别自:【赏】、【描】、【叹】三面视角入笔,写出【形】、【性】、【情】的主题词绪。

2】用韵:依据范词词作,步韵、依韵均可;也可以自选韵【副题要标识】。

讲义摘编撰写并主讲: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老年大学、网络诗词大学讲师】

温馨提示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

编委会主任:林建华

副主任:张维刚、胡桂海

委员: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主编:胡桂海

副主编: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编辑:王勤、谢洪英、王明兰、吉洪花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七)中国古典诗词的辞采美(2)

    转自:国学导航 四.奇与常 1.奇 奇即奇特,或表现在构思上,或表现在结构上,或表现在语言上.范成大的<睡觉>诗:"心兵休为一蚊动,句法却从孤雁来".睡觉需要心思宁静, ...

  • 学诗词<二>

    三:五言近体格律诗的诗谱简介 八个基本诗谱之一 仄起仄收押二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愿君 ...

  • 《知音诗友》刘连茂教学(十三)

    诗词家园  交流平台  学习课堂  创作基地 知音诗友宗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祖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讲求品味,提升格 ...

  • 淮河流淌的诗词

    蒋玉良/文 隋朝大业九年(613年)秋的一个傍晚,淮阳郡淮河边的河滩上,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衣冠胜雪,玉面如画,却又难掩一脸风尘.他负手而立,面对着缓缓流过的淮河水,良久,吟出两句诗来:"金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0期

    初夏 轻松纯音乐 - 夏天 诗词讲坛 诗论词学精粹 浅议徐北文<济南竹枝词>的"诗城'筑建及其创作特征  孙春亭  徐北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济南的历史文化颇有建树,对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1期

    诗论词学精粹 破除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壁垒 向小文 从鲁迅文学奖首次颁给了当代旧体诗词集,引发了网络.旧体诗词界的集体吐槽,而文学研究者对旧体诗词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却一如既往地保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8期

    诗论词学精粹 唐诗的"拗律" 杜晓勤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5期

    诗论词学精粹 浅谈传统诗词的创新 布凤华 中华诗词即古体诗词从上世纪的复苏.复兴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民间古体诗词社团达二百个,诗词创作者达百万(一说二百万人),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2期

    禅茶人生(纯音乐) 佛教音乐 - 佛教·音乐 诗论词学精粹 张养浩诗文的民本意识及其躬身力行 孙春亭 元代济南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学养深厚醇正,是一位"仁于家,忠于上,爱于民"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4期

    诗论词学精粹 钟振振杂谈诗词阅读 (连载之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 (弁言二)   怎样才能做到"诗有达诂"呢?苏东坡诗云:"长生不可学,请学长不死."初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6期

    诗论词学精粹 郑欣淼诗词艺术初探 林峰 郑公欣淼,吾尊长也.为人宽洪笃仁,蕴藉雍容:为诗沉博渊雅,浑成敦厚.其作品于海内外传播甚广,影响至远.吾数年前曾应<江海诗词>主编之邀,有过淼公诗词 ...

  • 吴君明诗词三题||作者/吴君明【唐风宋韵】第21期

    作者/吴君明(云南大理)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七绝 . 登泰山两则(中华新韵) 一 谷雨时节绿意茏, 山峦湿润雾蒙蒙. 几度梦中游仙境, 如愿攀登峻岭中. 二 日近云低气势弘, 崎 ...

  • 姚小侬诗词五首||作者/姚小侬【唐风宋韵】第20期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浙江)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 青玉案·山乡春景 作者/姚小侬 衔泥紫燕房梁绕. 玉音啭,花枝俏. 油菜麦苗长势好. 蝶蜂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