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018年寒假《咸阳日报》学习笔记
2018年寒假《咸阳日报》学习笔记
乾州蕞娃
2019年1月30日起,学校放寒假了,2月20日报到,2月21日正式上课。除过假期值班,除过走亲访友,还有几天空闲时间可供自己支配,这让我很高兴,终于可以好好学学自己搜集整理的部分《咸阳日报》和《陕西日报》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读了《咸阳日报》,现就个人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记录如下。
我搜集整理的《咸阳日报》主要是《古渡副刊》和《咸阳往事》以及部分《文化周刊》和专刊,不是很完整。其中以《古渡副刊》和《咸阳往事》为主。《古渡副刊》是《咸阳日报》的文艺版,主要有“诗词浪花”“书画作品”“散文大观”“微小说”“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版块。《咸阳往事》有“印象咸阳”“史海钩沉”“诗说咸阳”“燃烧起渭北革命的火炬旬邑起义90周年纪念”等版块。
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这是咸阳市甚至陕西省的一些名家,这其中有辛建斌,他写了一篇怀念大哥的文章《缅怀大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兄弟情深;有乾县籍的作家杨波海,他写的散文《月是故乡明》,让我们感受对故土浓浓的怀念之情;作家杨焕亭以及他的文章《一座城市的表情》《落幕——与一片银杏叶子说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胡忠伟和他的回忆性散文《念书的路上》,不仅仅是过去的岁月的梳理,更是对初心的一种找寻;魏锋的文章《“大佛”——丝路驿站上的福王》感受他作为一个彬州市人的骄傲和自豪;宝鸡作家贺绪林的《灭鼠记》则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我也认识到了很多的新面孔,喜欢写民俗方面的王新民(7篇)、吴树民(3篇),回忆性散文的宋文程(3篇)、郭莉(3篇)、乡土气息浓郁的散文作家赵亚亚、米抗战(2篇),诗歌赏析的董英桃(4篇)、诗歌的屈金华(2篇),还有姚君鸿、徐广田、徐龙彪、万晓琳、王军贤、党秀梅等。
通过阅读,我觉得获益匪浅。因为在这里我知道了武功的书院文化,知道了有邰书院、绿野书院、东里书院、西麓书院,知道了于右任和著名报人张季鸾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和礼泉县烟霞草堂的交集,知道了颜真卿和礼泉县的交集,知道了西汉时期的马氏三杰(马援、马融、马超),知道了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知道了《关中报》创办的始末及经验。
我知道了了咸阳草编的由来和种类;知道了三原县西关老龙的由来和其巨大的影响,也知道了了其分为“鱼龙变化”和“龙游天下”两个乐章;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知道了“人不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知道了旬邑的砖雕和砖雕;知道了栾树又叫做“大夫树”的由来,语出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一书,上曰春秋《含文嘉》“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也许是人殁了以后,在坟头插柳树短棒的原因所在。
我记住了尼采的“懂得为什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记住了一个保境安民、热心办学,“视国事为己事,代民人如家人”的山东籍知县焦云龙;记住了那个关中大儒刘古愚,知道了他决心以纺织实业报国的梦想;记住了黄花菜又称为萱草,语出《诗经注》“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赵亚亚则称它为“渭北母亲花”。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老照片也非常的好,只是不知道在《咸阳日报》电子版能不能下到这些图片,如果能找得到的话那就提啊好了。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因为对于我们这些“无门路进《宰辅传》,无资格进《忠烈传》,那就进《儒林传》吧”的人而言,这也许是唯一能做的。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