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晓男: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刘晓男
《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与《读懂课堂》一样,语言朴实却又充满智慧。书本结合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确实,这种研究是我们每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老师最需要的。课堂是我们的阵地,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社会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千万种解读。有人说,现在当老师很辛苦,尤其是班主任,责任重大啊;有人说,现在当老师真好啊,几个月的假期,一天就上两三节课,太舒服了。还有人会说,教育减负之后,最轻松就是老师了,不用排名也不用抓成绩。刚踏入教师行业那一两年,听到第一种言论时总是兴奋不已,总算有人理解老师;而听到后面两种言论时,恨不得来一场辩论赛,向世界宣告教师的工作到底有多么繁琐。但现在,无论听到哪一种言论,都已波澜不惊,或许因为我的内心拥有答案。
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许多朋友认为教师的工作轻松,无非就是上两三节课而已,但此“课”非彼“课”。在课堂上真正困难的,不是教授教材知识,也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帮助儿童发现、理解教材的意义,并且真正行动起来。这也意味着,教师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引领作用,也意味着,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必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得把这些儿童放在心上,真正做到“看见”。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对教师的工作都不十分理解,甚至觉得老师这样做就是在混日子、图轻松。其实不然,现在的课堂并不是单纯教给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而是陶冶人格的过程。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传递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有“成长”。正如书中所说,优质的教学应当是“知识的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同教科书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活动;是合乎学科本质、基于“相互倾听关系”而展开“挑战性学习”的活动。
教师的工作还是一种自律性的专业。若一位教师眼里有学生,但却只凭一个热情的心和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其教师之路能够顺利成长和成熟,只有课堂教学研究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功。许多学者指出,教师往往重视“技术性实践”的问题,而忽略了“反思性实践”,如何将“技术性实践”研究转型为“反思性实践”研究,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当下,许多教师研究教学的重点是“技术性实践”,也就是寻找一切教学都存在的有效的科学原理与普遍技术,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研究思路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们应开展“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研究,这是一种以观察、记录、评议特定教学的“教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展开的。所谓“教学案例研究”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实践事实进行省察与反思,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正如写作组开展的基于课堂教学的论文写作,基于日常教育的随笔写作,这不都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吗?
身边的朋友,常常不能理解,当老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情,更不能理解,工作本可轻松,为什么还要自找烦恼,每天读读读、写写写。我想,我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我们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因为我们把活生生的孩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看见;因为我们专业成长是我们的使命,一种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