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典诗词的几点浅见

         解读古典诗词的几点浅见
文/姚爱铭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期间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财产,我们当代人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有种身在宝山却两手空空的遗憾,所以欣赏品味古典诗歌就成了很多人一个渴求的梦想。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 从而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意旨思想观点,得到身心上审美的愉悦。因此我们阅读诗歌不能简单的去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的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鉴赏者要始终伴随诗歌形象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助想象联想投入诗的意境之中,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在品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那么具体该如何去鉴赏诗歌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从诗歌的语言出发,正确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我们知道语言是一切文学艺术的载体,诗歌鉴赏就要从这个本体出发,对语言进行分析,这对于理解诗歌形象和意境有极大的帮助。这里我们举例子来作说明,例如宋朝词人张先有一首《天仙子》,这首词是词人临老伤春之作。词中云:“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大家可以看到“临晚境,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分明告诉我们作者的伤老叹昔之情,更何况前面已经点出“持酒”听歌不见其乐而诉于“愁”情。下片“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写晚景,由于愁闷无聊,词人从午一直捱到晚,看到了沙上并宿的禽鸟,透过云层的月影,阶前一袭晚风吹过,词人不禁猜想到明早应该有无数的“落红”了吧。此时此际,词人为凋谢的花儿感到无限的痛惜伤感。自然界的花草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时间无声的消逝又何尝不在时刻侵蚀着美好的年华。其中的况味,往昔的种种确实让人黯然魂销。“云破月来花弄影”此句千古流传,为张先赢来了莫大的声誉,但细细品味此句,除表现了花月摇曳的美景之外,其中清寂感伤的意味分明是少不了的。

再看王维的两首小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每一句出语都极平淡自然,无丝毫难解晦涩之处,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完美契合。细品诗句,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使人感到寂静而又富有生命的气息。在诗人空灵而带有禅意的笔下,那幽静轻柔的春夜,悠缓飘荡的落花,月出受惊的山鸟,还有那由天气转寒水位下降而露出的白石,稀疏挂枝的红叶,以及空翠欲滴的山色,无不显得静谧而迷人。

其次,从诗词中的景语出发,扣住诗歌的意象,仔细体会里面所蕴含的情感。一般来说诗词是免不了写景的,作者在观照外在景物时总会受到内心喜怒哀乐的影响,因此诗中的景物描写就会或多或少反映出作者的心绪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诗词中所写到的这些景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意象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脑子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物象,它带有创作者的情感和思绪。古典诗词多是由意象和意象的组合结构而成的,结构的过程就是作者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作者心中的感触借助这些艺术形象表达出来,并借此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进入诗人给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也就是“意境”。我们解读诗歌就要从景语出发,紧扣诗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所附着的情感,进而置身诗境还原再现出作品的真实面貌来。这里举两个例子来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成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这两首作品都写乡思旅愁。范词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上片全是写景之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于高低俯仰间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秋色连波”二句写充斥于天地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而依附于秋波上的秋烟则显得空翠且略带有寒意。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宏阔绚丽的图景。“山映斜阳”一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无情”看似埋怨芳草,其实正是道出作者的有情重情来。读到这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在苍茫天地间一个踽踽独行的天涯孤子内心无言而又无尽的伤痛。词的下片抒发情怀直接显见,这里不再多述。《天净沙》中开篇即是景语,连着排列了九个意象,一句一幅画面,以灰冷的色调表现出了凄楚孤苦之感,加上西下夕阳映照的广阔背景,作品充分给我们表现出了一个羁旅天涯之人的断肠之痛。

此外,传统诗词中的意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我们就可以根据其特定性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比如“杨柳”,本是自然界中再寻常不过的植物,但自《诗经·采薇》吟咏之后,就成了后世无数文人所钟爱的一个艺术形象了。汉唐之时,人们在渭水灞桥送行,常折柳枝赠给行人,希望行人能如杨柳一样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都能生长。同时“柳”与“留”谐音,可更好的寄托对行人的留恋怀念之情。这种社会习俗与《采薇》所描绘的杨柳意象结合,就成了文人送别怀念诗词常用的概念。最富盛名的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很多: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别诗》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柳》

类似“杨柳”这种用法在传统诗词中特别特别的多,诸如寒梅秋菊多象征人的精神节操,梧桐杜鹃则隐含着愁情,大漠雪碛则意味边场征战,草是离愁,月是思念,蝉是清高,雁是书信……这些意象在诗词的传承中都具有了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蕴,我们了解这些意象无疑对鉴赏古代诗词,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读这些意象,也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最后,再谈谈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的问题。“知人论世”就是我们在欣赏古人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解读古人诗文作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王国维就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作品的产生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过程,内心情志的抒发往往是由于受到了外界的某种触动。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明白是什么因素引发了他心弦的波动,那么诗歌的欣赏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人是社会的人,而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像唐诗宋词的繁荣,元代戏曲的昌盛,清代小学的振兴,这都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我们学李白的诗就不能不想到太白的潇洒俊逸,而读杜甫的诗就不能不想到老杜的忧国忧民。看刘禹锡苏轼的作品要想到他们的旷达乐观之性,而品辛弃疾陆游的杰作要联系他们的矢志爱国之心。比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同是登楼之作,却由于其心性和遭际的不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色彩来。李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了这首诗。李白暮年之际遭遇永王李璘之祸被远贬到夜郎,结果中途遇赦北归,其心情可想而知。故而诗中诗人登楼所见的是“引愁心”而去之雁,“衔好月”而来之山。所做的是于“云间”“下榻”与“天上”“行杯”,在潇洒飘逸中极尽地宣泄了内心的喜悦。而杜诗则不同,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诗人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历经了安史之乱的杜甫,饱尝了乱离漂泊之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他此时的真实处境,个人身世如此凄苦飘零,但忧国忧民的杜甫全不在意,他想到的是“戎马关山北”,想到的是仍在动乱中受苦的百姓。此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他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等胸襟,此等大爱,着实让无数后人为之汗颜。

再如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为官从政经历极其相似,贞元九年(793),同登进士第,十年后又一起由地方调入京城,永贞元年(805),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又同时遭贬,十年之后又分别被迁官到更远的地方。但是二人的心胸气度却大不一样,刘禹锡刚毅豪猛,柳宗元却激切偏狭,所以他们遭贬后的诗文表现出的风格也完全不同。像同是写秋景,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而柳宗元却说“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其心性对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还有我们在读李煜亡国前后的词作和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时,都能明显看出时代风云个人际遇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来,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传统文化博大宏赡,源远流长,登山方知山之高大,观海才明海之浩瀚。也正如此,我辈更应该在求知路上冲波斩棘,继承发扬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上所谈到的,虽只是一隅之言,不能道诗词鉴赏方法之万一,有很多不尽之处,但仍希望对大家欣赏传统诗词有所裨益,最后希望大家览阅之余有所指正。

(作者系繁峙县砂河中学教师)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干货!100个常见古诗意象,吃透掌握,诗歌鉴赏不丢分!实用!

    干货!100个常见古诗意象,吃透掌握,诗歌鉴赏不丢分!实用! 在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意象,比如梅.兰.竹.菊等,这些意象往往代表特定含义,或者代表作者的某种特定感情. 例:柳永在<雨霖铃> ...

  • 品读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以此陶冶情操升华意境

    古诗承载着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古诗是我们民族之魂.古典诗词是一首首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故事,好似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从而激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以此陶冶情操. 品读标题,推测诗词中能透露出的时间.地 ...

  • 充实素材库!语文诗歌鉴赏100个【意象】,带你读懂诗歌之美!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必考的题型之一.很多小可爱们反应诗读不懂,题不会做,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意象. 诗歌鉴赏, 大多数都是词汇的汇总,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某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就难以通篇解读诗人 ...

  •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第一篇: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 ...

  •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何处? 康震妙语解读

    2021-07-12 02:14 华人号:中新网 康震开讲古典诗词的魅力.钟升 摄 中新网苏州7月10日电(周建琳)9日,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第四场,特邀北 ...

  • 国学天地:趣说古典诗词之最,趣味解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杰出文化的代表之一,千言万语浓缩成七字四句.我们从小就接受诗词的教育,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宋词三百首>,下面一起来看看古 ...

  •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的交错艺术手法

    广告 诗词曲格律新释 作者:李方 京东 广告 诗词曲格律讲话(典藏本) 作者:吴丈蜀 京东 古典诗词在处理时空变化的艺术手法,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 ...

  • 67首唯美动人的古典诗词

    所谓唯美也,不外乎词美.意美.景美.情美之类.而境界之美,又独乎出于其上. 美又有优美和壮美之分,壮美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优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古典诗词最后的挽歌——元曲

    徐娇 前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 ...

  • 你读过哪些唯美的古典诗词?

    "唯美"在中国古典美学里面是没有这个词汇的,也没有这样一个概念.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连美学都没有.对此我是嗤之以鼻的,虽然美学这个艺术概念起源于德国,但不代表中国就没有啊. 中国的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诗词学堂 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空间的大小比衬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诗词学堂 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值得收藏!(学会了,你也会写诗)

    诗词学堂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 今天来说一说 古典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 了解了这些, 对于写作诗词或写作来说, 也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