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酒文化的兴趣:唐代诗人与美酒
当我们阅读唐诗时,在诗中总会发现酒的影子。在《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中,其中有“酒”字的有大约4500条记录,咏酒以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在唐代,酒文化已经深入地融入到了诗歌之中,诗与酒的结合最能体现诗人的真性情,也增强了诗文感染力。
唐代最飘逸的大诗人李白,不仅被称为人“诗仙”,还被称为“酒仙”。在他笔下,酒更是频频地出现在他的诗作之中,很多都成为了传世名篇,《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篇中的代表作。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对酒的政策相对宽容,不像前代对酒采取极端态度,比如严厉的禁酒制度,或者完全放任。唐代开放酒的生产和销售,但同时要对经营者收以重税。这样就使得酒在唐代非常普遍,但是价格却相对高昂。对唐代的普通百姓而言,酒是一种奢侈品。
唐代的酒主要有三个来源,官营酒坊、民营酒坊和家庭自酿。
官营酒坊中又分为御用酒和地方官酒。御用酒专供皇族或国事使用,品质优良。而地方官酒则因酿酒水平有限,生产出的酒品质往往较为低劣。
唐代最广泛的酒的来源就是民宫酒坊,类似于自产自销的店铺,这些店铺被称为酒家、酒肆、酒楼和旗亭等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在酒楼中饮酒时发生的。
家酿酒主要为酿酒人自我饮用,因为酿酒时多用真材实料,往往品质较高。
初唐诗人王绩与酒的故事
初唐著名诗人王绩是一位酿酒高手,他病隐在家后亲自种植黍子,在春秋之际酿造美酒。王绩曾在诗中说道:“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五斗先生”的别号。王绩不仅酿酒水平高超,还写成了两本关于酒的著作《酒谱》和《酒经》。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王绩的一生经历了隋大业、唐武德和唐贞观三朝。他在这三朝中三度为官,又三度离任。
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被安排在门下省工作。按照门下省的惯例,官员一天可以分得三升酒。他的弟弟问他:“在门下省工作愉快吗?”王绩回答说:“每日三升好酒令人留恋啊。”当时的宰相陈叔达听说这件事,特地给了王绩每天一斗酒的待遇。
到了贞观朝,王绩病愈之后被任命为有司(主管一个部门的长官)。王绩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家擅长酿酒,就恳请上级批准他到太乐署中做太乐丞,相当于太乐署里一个很小的官员。负责官员调动的吏部因不符合品级规定不同意王绩的请求,因为王绩这样做是从高的职位向低的职位调动。但是王绩非常坚定自己的想法,最后吏部同意了他的要求。不料一年之后,焦革家就去世了,他的妻子一直为王绩送酒。一年多之后,焦革家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慨叹道,难道上天不让我喝这么好的酒吗?于是,他再一次辞官而去。不过,王绩并没有就此停止对美酒的追求。他遵循焦革家的酿酒方法和杜康、仪狄的酿酒古法,写成了一本关于酒的著作《酒谱》。王绩作为一个喜爱饮酒之人,可谓把爱酒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唐代的饮酒习俗
烫酒
唐代出现了烫酒的习俗,人们认为直接用冷酒待客有失礼貌。春夏由于温度适宜,喝冷酒没有什么问题。到了秋冬,人们一般会将酒用器皿加热之后再饮用。白居易有诗道:“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献酬
献酬就是敬酒的意思,唐代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敬酒。这种习俗一直延用到现在,在酒席之上,大家举杯共饮,谈笑风生。
蘸甲
“蘸甲”是指在敬酒时,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弹出酒滴,表示敬意,“蘸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种习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除了一些仪式中还会用到之外,出于卫生的考虑,在正常的酒席之上比较少见。
酒纠
在唐代的酒宴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设置,就是酒纠。在酒席举办之前,要指定或者推选出主酒之人,这个人就是酒纠。酒纠的主要作用是维护酒席秩序,在酒席进行中还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酒纠主持并且要根据规则进行处罚。
酒令
酒令在唐代得到了完善,成为酒席上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活动。文人雅士在筵席之上常常用对诗或者联句等方式助兴,诗助酒兴,开怀畅饮之时,也是佳句频出之时。
酒与诗在唐代充分交融在一起,唐代粮食储备增加,从而具备了丰富的制酒原料。对酒的管理也相对宽容,到了唐中晚期,酒作为一种商品,只要交纳市税就可以自由经营,酒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文人雅士得意之时和失意之时都会借助酒来表达情感,这也促使诗酒文化的进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