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部位、穴位与太极拳

《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

你还不知道?在这里买翡翠更划算!

广告
展开剩余87%

——太极拳的松肩部位指肩关节和肩胛骨。肩胛骨就是身后肩膀的骨头,也叫胛骨、琵琶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分为两个面、三个角和三个缘。前面为肩胛下窝,是一大而浅的窝。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冈上、下的浅窝,分别称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扁平,称肩峰。

脊柱——人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以及尾椎。在后背正中,颈部的那段就是颈椎,背部那段就是胸椎,腰部那段就是腰椎,臀部那段就是骶尾椎。

——太极拳的松腰部位指腰椎和骶椎。位于脊柱腰段的椎体,我们叫腰椎。腰椎位于位于脊柱腰段,共5个,古称 “腰骨”,腰椎承担人体的大部分重量,尤其是第4、5腰椎。骶椎位于腰椎与骨盆之间。骶椎两侧就是髂骨了,骶髂关节。髂骨是髋骨的组成部分之一,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一起构成的就是骨盆。

丹田——人有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虚之处”。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三寸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

——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就是顺沿腹股沟往下往后摸到骶椎的部位。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太极拳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腰肌、腹肌、臀肌、腹股沟的放松对松胯影响较大,要体悟腰胯互根的关系。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属于肢体中最为敏感一个穴位,有着较大的实用价值。比如盘架练到当劳宫穴呼吸时涌泉穴也在同步呼吸,说明“知己功夫”有所提高,因为有了较好的“心静体松”才能使手心脚心关窍相通,前辈说的“上松劳宫穴,下松涌泉穴”,就是这么一回事。再如说在推手过程,发人时要展开手指,凸出劳宫吐力;在抓筋闭脉时,则凹手掌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杨氏太极拳在教学上,有个技术要求是“身体重心要落在脚跟,不要把涌泉穴压死,空出涌泉穴,气才走得顺畅。”如果练太极拳能够练到涌泉穴有“热、麻、涨”的感受,那就表示气血畅通。

命门穴——人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也就是一般人裤腰往上5厘米左右和后正中线相交的点上。盘架行拳凡手腿前去时,两肾先转换,气沉丹田,命门穴微往后撑,腰裆劲自然往下松沉。太极拳的发劲之法其中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顺着松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座弹力,用肢体的整劲和地面反座弹力合在一起,发出松净干脆的太极劲。

檀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檀中穴微内含就是含胸,胸部松开才没有阻滞感,胸部空空的气道畅通了,气才能在胸部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也有利于气沉丹田。含胸以檀中穴为中心,两肩有意识的相合,而不是动作外形的缩胸、溜肩、驼背。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虚领顶劲”其中一个技术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如同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有着这样的好处:一是使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外。二是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三是使十多斤重的头颅由于“顶头悬”而减轻对身肢的压力,从而使身肢的动作显得灵便。四是有利于提起精神。五是百会穴如与会阴穴上下一条线地对称,有利于自然接通任督二脉之气。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练拳时将肩井穴放松张开,从上往下松沉落到涌泉穴上,就会感觉到脚下有一股无形之力贯通周身。怎样把肩井穴放松张开啊?这里介绍两种简单的练法:第一种练法是用意念放松“肩井穴”,忘掉肩关节,想象肩胛骨与锁骨分开而下沉。第二种练法是用意念去指挥着锁骨,通过锁骨的两边对拉松开肩胛骨,自然的就出现了松肩下沉的效果。

尾闾穴——位于尾骨末端和肛门之间中点。收尾闾穴使命门穴突出,是太极拳的重要练法之一。松腰塌胯就是松开尾闾穴的垂臀;尾闾向前向下溜就是溜臀,亦称敛臀。松开尾闾穴的垂臀和溜臀,对于立身中正的平衡和沉稳起着较大作用。

会阴穴——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从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垂直吊着.使全身动作显得轻灵沉着,且轻灵而不飘浮、沉着而不重滞。如果练拳时不能松开会阴穴,则明显影响开胯圆裆是否到位。会阴处松开虚虚上提,裆自然会圆。

——位于两胯间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圆裆”的裆是指人体下肢两股内侧,经过腹股沟及会阴部的联结。“圆裆”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对习练者裆部的技术要求,即裆部要成圆拱形,不可收挟,也不可过于张开,应处于适当的圆撑状态。胯根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

梢节、中节、根节——拳论所指,人整体三节分法为:头部为梢节,或称上节,指头顶至咽喉之间;胸腹部为中节,包含咽喉至下丹田之间;腿部为根节,或称下节,自大腿根至两脚趾之间,即为根节。局部三节分为: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类推此理,从头到足,各有三节。

下盘、中盘、上盘——以胯、腰、肩而言:胯为“下盘”,腰为“中盘”,肩为“上盘”。“三盘”中,以下盘为根基,以上盘为用,以“中盘”为主宰。以全身部位而言:从小腹、尾骨、裆、膝、腿及脚腕到脚为下盘;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以练习太极拳而言:要将下盘练得稳固,中盘练得灵活,上盘练得轻灵。下盘的技术要求是松沉之劲到达涌泉穴时和地面相吸相引,脚底好像长在了地面上。中盘的技术要求是松腰松胯,把腰眼(位于肾俞穴)竖起来,四肢皆由腰胯带动。上盘的技术要求是“虚灵顶劲”,虚腋、与肘相随,和顶劲配合,这样有顶有沉、有上有下、对拔对拉,就出现一种伸展虚灵的拳势。

三圈——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三平一竖圈——平圈有肩圈、腰圈、胯圈;竖圈有下丹田处的立体圈。肩圈主人体平衡,腰圈主人体旋转,胯圈主人体进退;丹田立体圈主人体技击发力。

劲由于筋——杨氏太极拳经谱的《太极体用解》里面有句话是:“劲由于筋,力由于骨”,这里的“筋”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一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太极前辈就称之为“筋”。在其他的拳种中,也有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他们的“筋”是解剖学中的“筋”。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可以明确的说这根“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一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深,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细,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越精细,越微小。由于这种“筋”是通过太极拳独特的意念和内气训练出来的,所以其还具有灵性,可以感受对手的劲力变化,而且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固定的“筋”,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九窍——手臂有三节三窍:劳宫穴为梢之窍;曲池穴为中节窍;肩井穴为根节窍。身体中部有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为中节稍;下丹田为根节窍。腿有三节三窍:涌泉穴为梢节窍;阳陵泉为中节梢;环跳穴为根节窍。

三节——总体来讲,头为上节,腰为中节,腿为下节。进一步细分,以头部来讲: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身部来讲: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部来讲:胯为上节,膝为中节,脚为下节。以臂部来讲:腰为上节,肘为中节,手为下节。以手部来讲:腕为上节,掌为中节,指为下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字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