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云武:详解《黄金台》出场的“脚步”和“身段”

安云武先生为沈红说戏

  出场的“脚步”和“身段”

  下面我就要说说出场的“脚步”和“身段”。【导板】唱完后,锣鼓打出【回头】接【大锣圆场】,二役卒上场,站成“小站门”,田单在“丝边中”用连续不停的“脚步”,业内称之为“连步”,从“丁字步”启动,以“大拇指”挑靴面、勾脚尖,向外旋转四十五度的“足蹈”姿态,在【回头】加【丝边】的伴奏中,走出侧幕条,至“九龙口”暂停,脚下站成“丁字步”,面部要“舒眉展眼”,即眼形为“凤眼”,千万不可“大瞪眼”,然后“提神”、“高光”形成“子午式”,正视舞台正前方,不要变脸的“亮相”。和武生略扭动头部的“变脸亮相”不同,要亮出斯文的气质和儒雅的风度来。通过“上场”与“亮相”告知观众,这便是文老生的形象与气度。当然,如果“脚步”潇洒漂亮,“亮相”亮得稳重大方,显示出“角儿”风采与气度,观众何乐而不为呢?这个“碰头儿好”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详细说一下“脚步”,穿“蟒”、“官衣”、“披”、“褶子”、“箭衣”等服饰,人物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着装不一样(分正装与便服)“脚步”的幅度与脚型及落脚的轻重度自然不一样,会有许多严格而详细的技术区别与艺术要领(“老头儿”脚步,技术要求更为复杂,另述)。

有人问:这个上场“脚步”要走几步啊?我跟您说:要视舞台大小而定,舞台大,多走几步至“九龙口”,舞台特大,您就在“连步”中加“趋步”(一种加快步法的脚步)。反之,台小你就少走几步,台特别小怎么办?你原本四十五度角的前行,改为貌似前行,实则横向移动的方法。但无论台大、台小,在【丝边回头】锣鼓伴奏,上场的节奏,是不变的。演员要吃透“锣经”,准确地运用“锣经”,像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等前辈都会打鼓、操琴。在“九龙口”处“亮相”后“脚下碾转”:先以后脚跟部为支点,再转至前脚掌处为支点,并带动腿、腰、腹、胸、肩、背、胫乃至双臂、双手。这是王少楼老师教我们“脚步”、“身段”的秘诀。随着引领双手四十五度角抬起,至腹部两侧暂停,这个动作的作用是“叫锣”,即告知鼓师终止前面的【大锣圆场】,以“抖袖”的动作,开启【大锣帽子头】锣鼓,舞台上各种各样的“锣鼓点儿”的启动与运用,都是应演员的各种方法的“叫锣”而运行,与唱、念配合使用。如“哎——”一声叹息的同时,即抬手“叫锣”、“抖袖”锣鼓开出,胡琴进入,开唱。前辈老生一再告诫我说:“台上一定要有规矩有交代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