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惯用药组精选
1.谷芽、麦芽、焦楂、鸡内金
刘韻远老中医,在消导药中常伍以补脾之品,使消不伤正。
其中:谷芽消谷食,麦芽消面食,焦楂消肉食,鸡内金消杂食,常以此法每收良效。
2.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
以上称焦四仙,共助消化而除胀满迟消,运中焦而健脾胃,是盖玉伦老中医对消化不良的惯用组药。
3.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
名医张梦侬,常用神曲、山楂、谷芽、麦芽、莱菔子各15g,称四消饮。煎水代茶饮,以苔退口不干为度,用以滋胃阴助消导。
4.丁香、柿蒂、紫苏
丁香、柿蒂降逆止呃,紫苏散郁结开闭气。名医陈利平常用紫苏配丁香、柿蒂合用治疗呃逆,其疗效较好。
据文献报道青皮、枳实、白芍有缓解膈肌及贲门痉挛,对呃逆有效,故紫苏、丁香、柿蒂配合青皮、枳实、白芍的应用对治疗呃逆疗效更好。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偏寒者除用良姜、吴茱萸、小茴香外还可以与半夏、藿香同用。
5.苏叶、黄连、白豆蔻
紫苏叶味辛性温,芳香气烈,与苦寒之黄连同用,一温一凉、一升一降,辛开苦降,再配白豆蔻醒脾化湿,清爽开胃,共奏燥湿解毒、理气和中之功。名医王文正、张文海认为对急慢肝炎、脂肪肝、胆囊炎及急慢性胃炎,在病程中表现为腹胀、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苔厚腻,证属湿热蕴结中焦者用之更宜。
6.干姜、半夏、黄芩、黄连
名医项平认为此系一复合对药。姜夏辛温,能开能通;芩连苦寒,能降能泄,寒温同用,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使气机畅利,中焦升降机能正常。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脾胃寒热错杂)的痞、利、呕、哕等病证。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其代表方。三方均取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干姜之温,散阴凝之痞寒;芩、连之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对湿热结聚中焦或热郁气滞引起的肝、胆、胃、肠机能紊乱的证候最为适用。其他如治疗胃热脾寒吐利证的黄连汤以姜夏配黄连;治疗寒格证的干姜芩连人参汤以干姜配芩连;治小结胸证的小陷胸汤以半夏伍黄连等。其配伍意义皆雷同。
7.香附、五灵脂、牵牛子
贵州名医潘星北常用香附(醋浸炒)100克,五灵脂100克,黑、白牵牛子各12克(半炒半生),共研面,水泛为丸,每次3克,温水送服。主治慢性胃炎、胃神经症、消化不良等病证,多系痞满,有物填塞,按之无形无痛,素来脾胃不健,中气欠虚,气血痰饮壅滞不得宣通所致。方中香附理气解郁,醋炒则善消积聚;五灵脂行心瘀血留滞,牵牛子消虫积食滞痰饮肿满亦治痰癖气块。
8.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黄连
著名脾胃病专家徐景藩认为较重胃肠炎,往往导致胃炎加剧,两者相互影响,辨治慢性胃肠炎常选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而四神丸中补骨脂治泻作用最好,用量10~20克,在健脾温肾药中加益智仁,此药兼顾胃、肠,温肾摄泄,提高肠管对水分的吸收功能,服后可使粪便中水分减少,加入少量黄连反佐,与补骨脂比例7.5:1。如此配伍,治泻功效尤著。
另外,附子理中汤再加油桂,少佐黄连,配用苦辛而平,加仙鹤草15~45克,止泻功用更佳。
9.柴胡、牡蛎、山甲珠
中医研究员陈苏生认为山甲珠咸寒、气腥而走窜,引柴、牡宣通脏腑,贯彻经络,攻坚排脓,透达关窍,逐瘀开闭。主治风湿痹挛,关节畸形强直肿痛;疗内痈外疡,胁下癥结肿痛,通经下乳,促进腺体分泌,移用于萎缩性胃炎有良效。
10.黄芪、苦参、地榆
名中医李玉奇教授认为黄芪益气固卫,和敛脾阴,排脓而生肌,益三焦元阳;补五脏诸虚不足,其性不温不燥,不伤胃津;苦参除列入参之外,其味大苦而寒,苦以燥脾胃之湿,兼泄气分之热,亦清血分之热,当胃家湿热盛,则口淡不欲食,唯苦参则能润之;地榆凉血止血,其性主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敛。故谓:“清则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过滞。”以上三药合参补之于气、降之于火,进而胃阳得以升发,脾阴得以和谐,使胃气来复。
以上三药为君,用治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另以石斛、知母滋养胃津;白蔹、马齿苋、槟榔软坚化积,化腐生新。
组成为:黄芪10克、苦参10克、生地榆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白蔹20克、桃仁15克、鳖甲20克、槟榔20克。煎服。
11.炒延胡索、五灵脂、三七粉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炒延胡索味辛微苦性温,功能行气血调月经之疼痛;三七性甘味苦性温、善化瘀血、止出血、消肿块、止疼痛;五灵脂味苦甘性温,能通利血脉,善于止痛。
三药合用对顽固性胃痛有良效,常用量:炒延胡索12克、五灵脂9克、三七粉2克(冲服)。
12.延胡索、川楝子、白芷
名医于已百教授认为延胡索、川楝子即“金铃子散”,功能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胸腹胁肋疼痛的治疗。于氏临床常以金铃子散合行气和血,擅治胃肠诸痛的白芷,取疏肝和胃清热、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胃脘胀痛、痛行胁肋、中脘嘈杂、嗳气频作、口苦等证,疗效可靠。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证属肝气犯胃所致者,用之效佳。
13.钟乳石、肉桂、黄柏、蒲公英、甘草
国医大师祝谌予教授应用钟乳石方治疗胃溃疡。组方为钟乳石30克、肉桂5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
方中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安五脏,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土、除冷积、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肉桂皮可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起到止痛的作用;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二经,清热解毒,且有健胃作用,临床报道有用单味蒲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而愈合的效用;甘草味甘平、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五药合用:苦寒泄热、辛甘散寒、寒热并调、补虚扶正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14.桔梗、枳壳、薤白、杏仁
国医大师祝谌予治疗气机不调,常应用上述四药。其中桔梗行气于上;枳壳降气于下;薤白行气于左;杏仁行气于右。联合应用开胸、利膈、行气、消胀。
15.杭芍、炙甘草、木香、白芷
名医于己百教授临证中常用杭芍、炙甘草即芍药甘草汤,具和血补中、解痉止痛之功,为仲景治疗腿脚挛急的专方。于氏用此方不仅治疗腓肠肌痉挛,小腿疼痛,不安腿综合征,小腿酸、麻、胀、困、虫爬样感觉等病证,还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疼痛。木香辛行苦泄温通,长于调中去滞、行气止痛,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痞满之证。白芷辛散温通,行气和血止痛又入阳明经,是于氏治疗一切脘腹疼痛的必用之药。四味合用,共奏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之效,宜于各种胃肠病证引起的各类证型脘腹疼痛的治疗。
16.吴茱萸、川楝子、木香、小茴香
上述四味药称导气汤。出自《沈氏尊生书》。李建昌老中医擅以导气汤加减治因寒邪所致的少腹痛、睾丸疼者,均有良效。
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利气止疼,解挛急之苦,为治疝疼主药;木香降诸气,调和脾胃、通利二便,疏肝而和脾;小茴香温煦丹田,理气祛寒;吴茱萸入肝经气分,暖肝散寒,共成行气散寒止痛之剂。若少腹胀满者加香附、乌药;疼见肠型者加荔核、橘核;隐痛不休者加白芍、甘草;湿重者加苍术、茯苓;少腹重坠者加柴胡、橘核;瘀血者加蒲黄、五灵脂。
17.泽泻、补骨脂、神曲
泽泻、神曲、补骨脂三药相伍治疗泄泻,此为名医刘惠民每为必用之品。刘氏对慢性腹泻常用主要方法是,温肾健脾,淡渗利湿,分利清浊,利水泄浊。补骨脂补肾助阳,神曲健脾。补骨脂、神曲同用,一补一消,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使滞去胃和则泻止。
慢性肠炎(脾肾虚弱)方:山药30克、补骨脂9克、白头翁6克、罂粟壳9克、白术9克、鸡内金12克、煨草果仁9克、泽泻12克、神曲12克、菟丝子15克、首乌9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橘络12克。煎服。
18.黄连、吴茱萸、晚蚕沙
黄连、吴茱萸二药合用称左金丸,有厚肠止泻之功。晚蚕沙祛风燥湿、防腐,伍用理脾胃厚肠。临床朱玉祥应用上三药主治由湿热所致的腹泻。
19.苏梗、藿梗、白芷、薏苡仁
国医大师祝谌予治疗寒湿泄泻常用两组对药。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宽中,温中止痛;藿梗气味芳香,化湿止呕,醒脾理气。两药相伍理气宽中,除湿止呕力增强,常用治湿不化、气机不畅之胸膈脘闷、腹中肠鸣。
白芷辛温、散风燥湿、芳香通窍;薏苡仁甘淡微寒、清利湿热,健脾补肺。两药相伍,一寒一热,辛散淡渗,燥湿健脾。治疗湿注大肠之肠鸣泄泻,其效益著。
20.赤石脂、干姜、粳米
河南省朱相臣中医常用赤石脂30克(一半入煎,一半研面冲服)、干姜10克、粳米15克煎剂,每日1剂,连服10天,治疗痢疾效果甚佳。其中赤石脂温脾涩肠,固脱止痢。三药共奏温中散寒、涩肠固脱之功。
21.豆豉、薤白、白芷
名医李浩然将上述三药配伍具辛通开泄之法度,治湿热阻遏上焦,发热胸痞,或湿浊阻滞中州,下利白多赤少,腹胀痛,大便不畅,用平胃、香连、正气散等无效者均可用之。
22.杏仁、枳壳、牛膝
任之堂在临证中常用杏仁10克、枳壳20克、牛膝10克,加入辨证施治方中,用来治疗便秘。其中杏仁肃肺降气,枳壳宽中下气,牛膝引药下行。三药合用通便效果明显。
23.大黄、附子、细辛
名医李可绍教授认为大黄有通腑泄浊化瘀之功。附子、细辛温经散寒。细辛与附子合用,祛其陈寒痼冷,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推陈致新
泻下糟粕作用。
对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之寒秘者甚效。
24.附子、红参、白术
任之堂常应用上述三药煎服或加入辨证施治方中,用于排便无力效果尤佳。附方:龙骨20克、牡蛎20克、芡实30克、竹茹30克、丹参20克、桂枝20克、酸枣仁25克、石菖蒲15克、火麻仁30克,加附子25克、红参20克、白术20克煎服。
其中龙骨、牡蛎、芡实、竹茹将浮阳之气下收;丹参、桂枝、酸枣仁、菖蒲通心脉,宁心安神;麻仁润小肠,减心脏压力;附子、红参、白术温补脾肾之阳,主运化加强肠动力。
25.臭椿皮、乌梅、仙鹤草
贵州民间流行治便血方,臭椿皮200克、乌梅20克、仙鹤草10克,加水两大碗,煎一碗口服,用之每每见效,,或加入辨证施治方中亦可,成为医者常用组药。
26.鸡内金、生麦芽、牵牛子炭
名医唐绍周认为鸡内金是鸡消化器官的黏膜组织,因其对瓷器、铜铁能消化,均善消有形郁积,性甚平和,以膜治膜,同类相求之理,以治人腹膜组织的结核病变较为恰当。麦芽是消导药,含有消化酶及麦芽糖,对机体组织有渗透疏解之功,且能消乳腺的胀硬,故用以调达疏解人体腹腔内的渗出液。炒牵牛子有利水消胀,利脾行滞作用,用以调气行水消积利脾。
三药相合才能达到虚实兼顾,促进消胀消积的目的。
对结核性腹膜炎,常用方为:炒牵牛子30克、鸡内金20克、麦芽20克、茯苓20克、焦白术15克、木香10克、草豆蔻15克、大毛15克、生牡蛎25克、香橼15克、甘草10克煎服。
27.茵陈、佩兰、郁金、板蓝根
名中医柳学洙常应用茵陈20克、佩兰10克、郁金10克、板蓝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黄疸。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除满闷呕恶;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四药共用具显著清热利湿退黄作用。
图片
28.茵陈、栀子、大黄
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试验研究发现:把上述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完全没有利胆作用,把茵陈、栀子合用时,则有利胆作用,但是只是胆汁水样部分的排泄增加,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量与质排泄同时增多,故临床利胆常将三药联用。
29.茵陈、夏枯草、蒲公英
江苏省中医院临床中应用茵陈、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夏枯草清肝散结。三药合用治急性肝炎(有黄无黄皆可)以及谷丙转氨酶不稳定之慢性肝炎。
30.鳖甲、牡蛎、鸡内金
当代中医学家俞慎初惯用鳖甲、牡蛎、鸡内金配合养阴软坚,理气化瘀之品,治疗肝硬肿大。附方:鳖甲30克、牡蛎30克、鸡内金10克、茵陈15克、玉米须15克、夏枯草15克、生地15克、元参15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参12克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