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章 美恶同根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二、译文:
天下皆知晓“美”可以称为美,“恶”的观念就产生了。皆知晓“善”可以称为善,这个“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
例如:“有”,是“无”在“滋生”差别上向“有”的转化。“难”,是“易”在“成物”差别上向“难”的转化。“长”,是“短”在“外形”差别上向“长”的转化。“高”,是“下”在“比较”差别上向“高”的转化。“抑声”,是“扬声”在“调和”差别上向“抑声”的转化。“先”,是“后”在“次序”差别上向“先”的转化。
所以圣人思想上不兴起事端,行为上不干预万物。道衍生万物而圣人不兴起万物,道养育万物而圣人不干预万物,道成就万物而圣人不主宰万物。因为圣人不主宰万物,所以圣人长存而不湮没。
三、字义:
[说文注]:皆,俱词也。[司部]曰:词者,意内而言外也。其意为倶,其言为皆。以言表意,是谓意内言外。
[玉篇]:知,识也。
[广雅]:为,施也。又成也。
[广韵]:美,好色。
[广韵]:恶,丑陋也。
[广韵]:善,良也。[礼·曲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疏]:善犹好也,车驰则好行刺人也。
[尔雅·释诂]:斯,此也。
[广韵]:已,成也。[集韵]:卒事之辞。
[说文注]:有,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偁,引伸遂为凡有之偁。[玉篇]:有,不无也。
[说文注]:无,亡也。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玉篇]:无,不有也。
[广韵]:相,共也。[正韵]:交相也,凡彼此交接皆曰相。
[说文]:生,进也,象艹木生出土上。
[说文]:成,就也。[广韵]: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韵会]:形,体也。
[正韵]:盈缩,过曰盈,不及曰缩。
[正韵]:意,与抑通。[徐锴]曰:见之于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
[韵会]:声,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
[集韵]:和,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
[说文]:随,从也。[仪礼·聘礼]:凡庭实随入。[注]:不并行也。
[广韵]:居,安也。又止也。[礼·月令]:季秋行春令,师兴不居。[疏]:不休止也。
[尔雅·释言]:为,作,造。[说文注]:假借为作为之字,凡有所变化曰为。
[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博雅]:言,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
[广韵]:敎,训也。[周礼·师氏]:以教国子弟。[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说文注]:措,置也。置者,赦也。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增韵]:施布也。[礼·礼器]:措则正,施则行。
[韵会]:弗,违也。又不也。[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
[韵会]:始,初也。[礼记]:君子念始之者也。[郑玄注]:始,犹生也。
[说文注]:志,意也。[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礼·少仪]:问卜筮曰:义欤,志欤。义则可问,志则否。[注]:义,正事也。志,私意也。
[玉篇]:唯,独也。[集韵]:专辞。
[玉篇]:去,弃也。
四、说明:
本章是上章的延续,上章老子阐述了自已的“有无观”,即“一有一无之谓道”。并且强调“有”与“无”,是天下万物“玄之又玄”的“众眇之门”。在本章,老子强调了“有”与“无”是如何约束万物的。如果不能明确地把握这两章的内容,那么道德经后续章节的理解就会很吃力的。
本章开篇即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即老子认为“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下面,就讨论这句话,并说明这句话是如何从“有”和“无”中演化来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老子的“美”与“恶”,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1、普遍联系。凡物都是有联系的,没有什么能单独存在,因为都是“道”的衍生。“无”的运动是不可见的,而“有”的运动会做为“无”运动的结果呈现出来。所以,可以从“有”的运动来观察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2、有差别。凡物都是有差别的,没有完全一样的。同普遍联系一样,可以从“有”的运动来观察,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万物之间的差别。
3、互相转化。凡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什么能拒绝运动。有联系的事物处于相互转化的运动中。对于万物之间以“无”的运动完成的互相转化,可以从做为“无”运动结果的“有”运动的观察,来反向推知“无”的运动。
下面,我们利用上面的论述的东西来分析老子,“美”与“恶”的例子。
1、“美”与“恶”两者互相联系的,因为两者都是人类的情感表现。
2、“美”与“恶”两者是有差别的,因为不能称一物为“美”的同时还称之为“恶”。
3、“美”与“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互相转化的,此时的“美”,在彼时就是“恶”。此人所称之的“美”,在彼人就会称之“恶”。
“美”,是“恶”在人类“好恶”情感差别上向“美”的转化。
“恶”,是“美”在人类“好恶”情感差别上向“恶”转化的结果。
因此,以你的好恶标准评价的“美”,也许就是别人的好恶标准评价的“恶”。所以常说“美恶同根、是非同门”。
从上面说明,我们可以总结出,“美”的“一有一无”运动方式,完成了对“美”的约束。“恶”的“一有一无”运动方式,完成了对“恶”的约束。在两者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美”与“恶”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美”与“恶”,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就意味着“美”与“恶”,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的存在。即当“美”消失时,做为对立物的“恶”,也就随之失去了做为“恶”存在的理由。
知晓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与凡物皆是以“一有一无”的运动方式存在是同一个意思,也就理解了老子所倡导的“一有一无之谓道”的含义了。
老子在本章告诫我们,凡物皆是以“一有一无”的运动方式存在,不但与人类的活动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同时也不受人类的约束。所以,老子提出的“弗始、弗志、弗居”的“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另外,解释下老子的“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凡未曾有或有而失之曰“无”。凡有所变化曰“为”。无为者,未曾变化或失之变化。未变化者,不兴起事端也。
否定将来曰“不”,言者,问也。不言者,不问。不问者,不干预也。
所以说,居无为之事者,思想上不兴起事端。行不言之教者,行为上不干预万物。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