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乌衣巷》还有一个姊妹篇,这首诗或比《乌衣巷》更有深意

在中唐时期有一位诗人,他叫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豪”,他性格刚直,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是唐朝著名的“刺头儿”,所以他的诗大家都非常喜欢,读起来也特别能给人振奋的感觉。其中有一首怀古诗特别有名,那就是《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会背诵了,讲的是他来到当时的南京乌衣巷,看到东晋时期著名的两大豪门望族“王谢”家中,破败不堪,心生感慨而作。

大家也知道,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在外面被流放了23年之久,经历了许多坎坷,也多次遭遇贬谪,可是他却不会被这样的事情所击败,而是以坚强乐观的姿态去面对,当晚年结束了贬谪生涯后,还写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经典诗句,鼓舞了后世无数人,给了人们坚持下去的力量。而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则是《乌衣巷》的一首姊妹篇,虽然有些冷门,但是却绝对不失为是一篇经典佳作。

谢寺双桧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这首诗题目中的“谢寺”其实就是法云寺,原本乃是东晋大都督谢安所居住的地方,后期因为谢安的姑母落发为尼,于是便将这居住的地方改为了寺,而人们也就将此称之为“谢寺”。之所以会写下这首诗,其实还是对自己曾经生活的一种回忆,在他30岁那年,他曾经在淮南节度史杜佑的手下担任掌书记,他回忆的就是那段时期的生活。

刘禹锡从小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21岁那年就与柳宗元同榜中了进士,所以杜佑很欣赏他的才华,他亦是帮助杜佑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代写文章等等。在他刚跟随杜佑来到淮南的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闲暇之余,他总是喜欢四处溜达,因为听说附近有这“谢寺”,便抽空前来转转。

“桧”是一种乔木,这首诗文的开篇中,诗人就点出了树木的茂盛,并且围绕着一个“古”字,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这种树木苍劲的样子,并且也凸显出了这所古寺年代久远,满含着对历史一丝淡淡的敬意。

他在这桧树之前站立了很久,一边欣赏着桧树的身姿,另一方面他也在脑中回想这里当年时应该是何等的盛况。在他的脑海之中,不自觉地就想到了在炎热的夏季时,桧树的树荫为僧侣们提供了打坐修行的地方,而在寒冬腊月之时,这桧树也是巍然不动,再久远一些,这还不是寺庙,可是这桧树也见证了将军从战场回来后取得战功的喜悦。

想着想着,他的思绪也从想象中回归到了现实,他不禁抬起头凝望着眼前的这个寺庙,桧树高大葱荣,枝干将寺庙的瓦都遮住了,似乎是庇荫的样子,正是“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这首诗的前三句主要是在描写寺庙的景象,只有最后两句诗文才是真正的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

在最后两句中他开始,他开始忆古叹今,在这佛寺中的长明灯永远都不会熄灭,从前朝一直燃烧到现如今每天都会有无数年轻的信徒或者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过这里的氛围,可是现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唯有这长明灯仍旧在默默地燃烧着。

在诗人心中,无论是这寺庙,还是寺庙中的这桧木,都是经历了时光的流转,曾经的人不见了,可是它们却依旧在,实在是感到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转瞬即逝。另一方面,他也想如这桧树能为寺庙遮风挡雨一样,有所作为,报效家国。

(0)

相关推荐

  • 树才:博纳富瓦是自我完成度很高的诗人

    伊夫·博纳富瓦 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二战"后世界诗坛举足轻重的巨匠,著有<杜弗的动与静><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 ...

  • 小诗三首:玉兰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文中所说的&qu ...

  • 隆重征稿:湖北诗人 王东金走进《中国当代·诗词名家》

    圆背精装书    有封面工艺 国家级出版社    单独书号 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书 湖北诗人  王东金  格律诗词17首 诗人简介: 王东金,字子苑,号中原秋月,湖北省汉川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 ...

  • 唐诗解读——宋之问之《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 孙楚:西晋诗人,以才高过人,高傲不群著称,故久而不遇. 屈平:即屈原,战国楚大臣.爱国诗人 ...

  • 【夜听】《白露》唐代 杜甫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白露点点,凝结在柑橘上,清晨,我骑马 ...

  •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不见面却送出真情,一首好诗胜千言

    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诗人到底用了什么妙笔. 写作背景:公元698年,杜审言被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诗人在开头没有直接写送别,而是先写自己的伤病,再写杜审言即将远行.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单向历:3 月 22 日,忌固步自封

    伊夫·博纳富瓦(YvesBonnefoy,1923-2016),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生于法国西部卢瓦尔河下游的重镇图尔市,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是小学教师,他早年在大学攻读哲 ...

  • 《谢寺双桧》赏析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 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 ...

  • 蔡文姬《悲愤诗》赏析(三):一个题目两首诗,蔡文姬不负才女名

    接上篇. 经历一场肝肠寸断的离别后,蔡文姬回到了家乡.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遄(chuán)征:疾行.遐迈:远.交会:相会 ...

  • ​一个朝代一首诗,带你看遍中国史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 ...

  • 一个朝代一首诗 带你看遍中国史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 ...

  • 一个朝代一首诗 在诗词中领略中国历史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境遇. <击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 ...

  • 一个朝代一首诗,带你看遍中国史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 ...

  • 好诗共读:一个诗人一首诗 之一

    一个诗人一首诗  00 一个诗人著名诗人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你会说:这哪成啊,太少了呀,有些诗人的名作,可不仅是一两篇. 还是试着仅选一首吧,或者你最喜爱的又是别的作品,那也是令人欣喜的,留言告诉我们 ...

  • 好诗共读:一个诗人一首诗 之二

    一个诗人一首诗  00 一个诗人著名诗人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你会说:这哪成啊,太少了呀,有些诗人的名作,可不仅是一两篇. 还是试着仅选一首吧,或者你最喜爱的又是别的作品,那也是令人欣喜的,留言告诉我们 ...

  • 雪既空灵淡泊又严寒冷酷,一个故事几首诗看懂对立统一的雪意象

    大雪节气前后总算下雪了,从黄河到长江,陆续有雪花飘落,杭州据说会成为南方的降雪中心区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诗词丨一个朝代一首诗,带你看遍中国史

    唐诗宋词元曲赏读 读诗,读词,赏花,赏月. 4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 ...

  • 一个朝代一首诗,带你看遍中华史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