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九)
为复兴华夏文化而读书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只 㕯 句 丩 古 十
49.只 zhǐ
字源解说:本 字“只”只,篆文
=
(口,嘴巴)+
(八,“兮”的省略,表示勉强发出声音),表示叹息。
造字本义:无奈叹气,声音类似“啧”。
说文原文:只,語巳詞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凡只之屬皆从只。
释文:只,语气词,表示话已说完。字形采用“口”作边旁,像气下引之形。所有与只相关的字,都采用“只”作边旁。
例如: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小雅·南山有台》
需要了解的内容:許訓“語已詞”,意謂“只”是語末虚词用字,表示一語氣。其用見《詩·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因為表示的是一種語氧,所以从“口',“八”表示聲氣自口而出。
50.㕯 nè
说文原文:(
)
言之訥也。从口从内。凡㕯之屬皆从㕯。女滑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
”同“訥”。是没有意符性质的部首。
51.句gōu
字源解说:句,甲骨文
=
(丩,即“纠”,连结)+
(口,说话)。
造字本义:所说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言语片断,即字词按一定语法连串成的完整表义的最小单位。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
字形。篆文
将金文的“丩”
写成
。隶书
将篆文的“丩”
简写成“勹”
。
说文原文:句,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释文:句,弯曲。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丩”作声旁。所有与句相关的字,都采用“句”作边旁。
例如: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需要了解的内容:“句”当是由“丩”分化出來的一個字,所从之口是充作文字分化用的區别符虢(或以为声符),並非意符,字當从丩得義。許慎字形分析不確。凡是从句的字,本義與彎曲有关。
52.丩jiū
字源解说:“丩”是“纠”的本字。丩,甲骨文
是象形字,
像两根绳头
、
打结在一起。
造字本义:绳线纠结在一起。金文
像两根绳子打结。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上端的绳子
简写成一折
,将篆文字形下端的绳子
简写成一竖
。当“丩”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纠”代替。
说文原文: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凡丩之屬皆从丩。
释文:丩,绳线相互纠缠。另一种说法认为,“丩”是瓜瓠的藤,收缩纠结。字形像纠结的形状。所有与丩相关的字,都采用“丩”作边旁。
需要了解的内容: 今考字在西周金文寫作“L7”(“句”所从),是以兩條曲錢曲屈互結相勾连示意,為糾的初文。凡是从丩的字,本義與糾結有關。
53.古 gǔ
字源解说:古,甲骨文
=
(口,言说)+
(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
在“古”
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个“口”
,强调“古”的“传说”含义。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明确的“十”
。有的金文
将
写成明确的“十”
。有的金文
将“口”
写成“曰”
(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有的金文
在“古”
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
,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
造字本义: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
说文原文:古,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
释文:古,故旧。字形采用“十、口”会义。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所有与古相关的字,都采用“古”作边旁。
例如: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 李白《将进酒》
需要了解的内容:許云“故也”是解說其本義,謂古字表示的是過去了的久遠年代。“从十口”云云是解說其構形,謂前代言语故事靠着众口相传才得以記識,故字从十口會意,十表示众意。今考甲骨文,不从十口。西周金文作為盾牌的象形。所从的“十”是盾牌形不断线条化的结果,并非十数之“十”,许慎字形分析不确。
54.十 shí
字源解说: “十”从金文开始成为指事字。“十”的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根用于纪事的垂悬的绳子(参见“冬”* 与“系”* )。古人用结绳纪事、计数,一根绳子代表一个纪事主题,代表全数。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绳上加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结绳纪事。有的金文将表示结绳的圆点指事符号
写成短横指事符号
。
造字本义:一根用来打结纪事的绳子,代表满数、全数。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参见“系” 、“纪” );“百” 是不断地说(白);“千” 是不断地走(迁);“厲”(万)是遍布山岩的蝎子;“億” (亿)是无限地憧憬。
说文原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从十。
释文:十,表示十进位所需数都已具备。“一”代表世界的东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则表示东西南北中齐备。所有与十相关的字,都采用“十”作边旁。
例如: 十亩之间兮。——《诗 · 小雅 · 六月》
需要了解的内容:今考甲骨文,字本作“|”,當是硬性规定的一個抽象表詞符號,表示数目中的十,其字後来寫“十”形,是形體逐漸演變的結果,即由“|”中間加點為飾,古文字形體演变过程中於画上面所加的饰点,後来常变作一横画,於是到了战国時期出现了+这种形体,為篆所本。許慎以东西南北四方中央具說其构形,是穿凿附會。
资料来源:《说文解字》、《说文部首形义通释》、象形字典网、汉典网等。同时感谢同道读书群解字小组的全体同道和冬冬小朋友的语音朗读。这是同道读书群的学习资料,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