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恩怨,只因关系太好靠得太近

我们 一个像夏天 一个像秋天

文 /文雅

阿玉与我,算得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朋友。

在微信尚未问世的大学时代,我俩思想的交流,主要都是通过QQ达成的。

我若有了情绪的波动,就会写一文给她,而后,她会在自己的空间@我,回复一篇文章给我,帮我悉心分析。

如她所言,我们俩,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我偏感性,她重理性。

阿玉宛若冷静而淡然的秋,很少进行自我情绪的流露。同我总处感情喷薄欲出的状态不同,她总像一位淳温睿智的长者,有着与我们年龄不称的成熟与冷静。

那会儿,阿玉是世界上,最知我心的朋友。

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四川,西南边陲一座静缓安宁的小城。

阿玉信佛,骨子里有一股难于融入尘世烟火之中的清冷孤傲在。

去四川之前,她更换了qq号,删除了之前所有的好友,包括我。仿佛这个世界,她不曾来过。

她曾对我说,“不渴望任何人感恩自己,不渴求任何人记得自己,轻轻淡淡,在这世间走上一遭,也便够了。”

记忆里的阿玉,很少打电话给朋友,甚至朋友们在空间上留言,也不大去回,qq留言,有时候,甚也忘了回复。

她总说,与人相处,平平淡淡的,就好了。虽然很久不见了,但若见面了,还是朋友。印象,一直保存在过去的美好中,这样子,就好了。

我已5年有余,没有她半点的消息。

但我仍会,时时想起这个朋友来,想起她时,记忆还停留在20岁出头时的那片光阴里。

那份思念,不浓稠也不绵密,就像扔进湖心的小石头子,激起圈圈浅浅的涟漪,很快,便会淡化了去。

学生时代,在我眼里,阿玉是我永远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

深谙佛学的她,特别喜欢弘一大师。

我过21岁生日的时候,她从桂林给我记了一个紫色烛台,一本关于禅修的书,书的扉页,是弘一大师临终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她解释道,阿雅,希望你我,淡淡的就好,这样的感情,容易维持得久。

关系太过浓烈,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

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感情一直升温,就一定会退温,这是大千宇宙的规律。

阿玉是从来不肯接受我的礼物的,也很少选择在我情绪如山洪爆发时出现。

以前,不太能理解她。

而今,认识了很多人之后,我突而明白了、也认可了她整个儿的人生态度。

因为最近,我不经意地发现,太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并不是因为关系渐离冷却所致,而恰恰是由于关系太好引起的,靠得太近了,渐渐就滋生起了麻烦。

家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恋人之间,好的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浓到化不开,分开后,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一切的一切,只因关系太好的缘故。

我实在害怕,这种由亲密无间到陌生冷冰的过程。因而思考起,如何避之来。

因此,最近,便会时时想起阿玉。

也才了知,原来,人和人,真是要适当保持距离的。有了适当的距离,才会有持久的感情。

离得太近,就会缺少一份恭敬心,日子久了,便看不到了对方的功德与优点。

我读过一些佛典,从中了解到,佛陀旁边之所以曾经出现了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一样的叛徒,只是因为他们距离佛陀太近。

靠得太近了,他们便看不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却看到佛陀的十四种丑态。

去年,我去山东青州宋城,拜见过国内知名的书经僧果澄大师。

我告诉他,我是慕名而去的,真地很佩服他,希冀可以获得自我解脱之方。

临别,大师对我说过一段话。

“你们要远离我,看看我的开示,想想我就好了,不要来亲近我。当你真见到佛陀时,你连成佛的心都没有了。

因为佛陀是那么平实,那么普通。所以你见到了我,觉得佛也不过如此。又如何能想着成佛呢。”

人和人的关系,没有一种恭敬心,就很难维持下去。其实,任何关系,莫不如此。

越长大,越意识到,阿玉那些充满禅机的话语里,是包涵着多么充满俗世的智慧。

日常生活里,太多恋人夫妻的分道扬镳,莫不因为靠得太近,眼里的对方,成了缺点的靶垛。甚至连最初的优点,也变成了某种缺点。

对方真地变化了吗?

大抵是没有的。变的,只不过是我们看待他们的心境与态度。

关系太好了,也很容易便会产生贪着之心,占有之欲。

人很糊涂,最喜将彻彻底底的占有,误以为是一种毫无杂质的真爱。

这也是我自己,一度持有的最大偏执。

爱的天平,一旦不稳,看似和谐的关系,势必就会破裂。

我们狠狠地付出,狠狠地靠近对方,希望他们真正成为“我们的”,可最终遗憾地发现,抓得越紧,关系之弦,也就绷断得越快。

因为,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真地属于任何人,我们永远只可能,属于我们自己。

父母孩子之间,恋人夫妻之间,“不占有”,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艺术。

要学习无所求。

不求回报的付出,很难,却又是必须练习的功课。一旦有了贪着心,对方如果不按照你的预期出牌,不平衡感产生,你这边就会痛苦怨恨。

而你所谓的付出,对方也不见得感激涕零。你觉得费力不讨好,他觉得理所当然,然后,就闹掰了翻脸了。

要学习感恩。

不懂感恩,我们就将永远看不到对方的好。别人给予我们的,哪怕是一针一线,也该用心感谢。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关系来。

世界的运转,是遵循因果定律的。人和人之间没有感恩,对方用心待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还债,还完了,就完了。再想要对方对自己好,也就再无可能。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了知这一道理,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同任何人构建太过亲密的关系来。

我也越来越相信,人和人的感情,真是靠缘分维持着的,这个缘分,说的好听一点,就做恩,说的难听一点叫做债。

互相有缘,互相还,互相报恩,或者互相还债。仅此而已。

每个人,都带着任务,来到世间,缘尽了,任务完成了,也便该走了。如此而已。

如何与人相处呢?

在诗论里,东坡先生写到,寄寓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方可欣赏到事物的美。

也就是说,如果对待一个物体,太执迷太想得其全部,往往会迷失自己。

这些很功利的东西会破坏事物原初的美,如若我们能抱定欣赏远观的心态,反而更易获得其美好的部分。

清代顾远凝先生也说过,爱一个东西,最好的心态,是“深情冷眼”,这个就是讲的距离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很深的感情去爱一个人,但是必须把握好理智的问题,处理好理智与情感两者的关系。

我想在与人交往中,也应该是这样吧。

保留住美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保留。

隔岸观火,山中之花,水中之月,空中之光,这些东西之所以美,就在于这份飘渺和距离。

人和人恩怨,大抵只因关系太好引起。

了知了这一道理,何不淡淡与人相处,因其淡,反而浓,因其淡,也才反而走得更远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