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本质:电磁驻波形成的“耗散结构”
上篇文章提到,生活中耗散结构很常见,比如瀑布、火焰、闪电等。耗散结构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动态结构,而且这种动态的结构需要能量的不断供应。经络系统所对应的结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像血管、神经纤维、淋巴管那样的“静态结构”,而是一种“耗散结构”,并且是电磁驻波形成的“耗散结构”。
啥叫驻波?驻的意思是短时间的停留,比如驻扎、驻立等词汇。驻波呢,也可从字面理解,就是暂时停留下来的波。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啥是驻波了。
一维驻波
比如在一根弹性弦上的机械“驻波”(见下面动图),就是最简单的一种驻波。
它的实现原理就是,这一根弦的两端被固定时,机械波就会在弦的端头上被反射回来,向着相反的方向前进。这向后行进的波与向前行进的波会“叠加”在一起,产生“驻波”。两个波的“叠加”,在物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两个波的“相干”,即“相互干涉”的意思。
粗略看去,好像是几个头对头的纺锤体结构,并且也相当稳定。但是它却并不是一种像纺锤那样的固体结构,而是由一根弦上下振动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这种结构,就如瀑布、喷泉等一样,一眼粗粗看过去,仿佛是很稳定的结构。但是,我们看得越细,就越会发现它们不稳定。所谓的纺锤体,只不过是一根弦在飞快地上下摆动。
这种动态的结构需要能量的不断供应,在这里,能量是靠一个小马达来提供的。只要这个小马达转速稳定,这个驻波的结构也就相当稳定。但是,一旦能量中断,小马达停下,这个纺锤形的结构也就很快消失了。换句话说,这个结构是在不断地消耗能量,所以叫“耗散结构”。驻波,就是一种很特殊的耗散结构。
二维驻波
机械波
上面的驻波称为“一维”驻波,也就是在一根线上的驻波。同样的原理,驻波也可以在“二维”的情况下产生,也就是在一个平面上产生驻波。比如我们常见的水波。
看下面的动图,更容易理解这种驻波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也是机械波形成驻波的案例。同样,如果我们停止振动两个球球,这种高低相间的波纹结构也会慢慢消失,这也是耗散结构。
物理学上常做的实验,就是一个圆盘,上面铺上粉末,调整振子的振动频率,就可以在圆盘表面形成不同的图案。
声波
声波一般是指人耳能感受到的一种纵波,其频率范围为16 Hz-20KHz。当声波的频率低于16Hz(赫兹)时就叫做次声波,高于20KHz则称为超声波声波,都属于机械波。对“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都是“聋子”。
从波的角度来看,小提琴的美丽琴身只是一只“谐振腔(resonant cavity )”,用来选择不同频率的驻波。或者说,某些特定频率会在这个谐振腔内部形成驻波的干涉图案(见下图),从而得到强化,而其余的频率,因为不能形成驻波而被衰减掉了。虽然图中的干涉图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所幸的是,它们还是听得见的,是“听得见的”音乐。所以,尽管我们不能用肉眼看见琴身内部那非常美丽并且变幻无穷的干涉图案。
用干涉仪测出的小提琴琴身内的稳定干涉图案
(不同频率图案不一样)
这样,谐振腔形状就决定了哪些特定频率的声波会得到强化,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其余的频率则会被衰减掉许多。于是,谐振腔形状就决定了频率的组合。用物理学的话来说,音乐家所说的不同“音色”,就是不同的“频率”的组合。谐振腔的形状和材料会决定“音色”。所以,小提琴的美丽琴身不是单纯地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得到悦耳的“音色”
排箫也是通过驻波来强化某些特定频率的声波,同样,谐振腔(箫管)的形状也材质也会决定音色。
光波
光波形成的驻波就更普遍了,如果停掉光源,那么条纹也会消失。
生活中,我们常用肥皂水吹泡泡,在日光的照射下,会在泡泡的表面上看到五彩缤纷的花纹,这就是光波的“干涉图案”(interference pattern)。
如果你拿一个圆圈沾点肥皂水,形成一个薄膜,那么干涉图案就更清晰了。
我们在薄膜表面上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干涉图案”也只是在可见光的范围内。从电磁波频谱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所能看到太阳光,即所谓的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非常狭小的一个区间。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是波长360纳米(nanometer)到760纳米(1纳米=10的负9次方米)的可见光,也就是从4×10^14(10的14次方) 赫兹到8×10^14赫兹的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对于其余广大波段的电磁波,我们至少是“色盲”,也许根本就是瞎子。
电磁波谱(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事实上,同样的“干涉现象”也会在那幽灵一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世界中发生,从而产生许多,虽然是看不见的,却更为“五彩缤纷”的花纹。
三维驻波
三维的情况下,波的叠加也完全是一样的,这种“驻波”或“干涉图案”就更复杂了,并且事实上就是一种三维的、动态的、立体的空间结构。
上面介绍的波的叠加,是两个波的叠加。事实上,波叠加并不只限于两个波的情况,也可以把许多个波叠加在一起。如下面的示意图,是三个简单的波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波。反过来,一个复杂波,也可以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波。
《揭秘经络的电现象》中提到,所谓的经穴“皮肤电阻测量”,测的是人体的内电场强度分布。这种内电场的非均匀分布,主要是由电磁驻波的叠加产生的,是一种立体的干涉图。这种高低起伏的波形,是一种很复杂的波,也是有多种波叠加在一起形成的。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指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交替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这就意味着,经穴的电测量,本质上测的就是电磁波。而且,多种电磁波在体内形成了三维驻波,驻波的波峰则就是经穴的位置。
我们从现代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中也早已知道,当人体内组织在振动,以及神经脉冲在传递时,都会发出大量的电磁波,就如心电图和脑电图所记录下来的波。科学家也知道,当组织、细胞、分子等振动时,也会发出大量的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在人体这个谐振腔中,也会形成驻波和驻波叠加而成的干涉图案,也就是肉眼看不到的空间结构。这种肉眼看不到的空间结构又决定了身体内和身体周围能量的空间分布。而这种能量的空间分布又反过来影响到身体的生理、生化功能,这就是经络系统功能的本质。至于人体的十二正经、八条奇经、三百六十五络,那就是不同等级的能量线了。
所以,人体内的“电磁波世界”、“电磁波结构”和“能量分布”等,都与针灸、气功等等许多整体医学中的神奇现象紧密相关。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谈谈这种人体内的“耗散结构”与针灸、气功等古典医学的关系,从而来思考现代医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