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多景楼诗》详细解析!
编者按
本篇摘自沃兴华《米芾书法研究》(修订本)第四章米芾作品研究。在这一章,沃兴华先生以米芾的三件代表作品《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为例,向读者们展示了他对米芾其人、其世、其书的解读。书中提到,这三部作品均作于米芾五十岁以后,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正处在创作的巅峰阶段。而相比于其他两件作品,《多景楼诗》“新东西更多,特点更明显,因此更加难能可贵”。
多景楼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
法国的法兰西在他的批评集序上说:'据我的意思,批评是一种小说,同哲学与历史一样,给那些有高明而好奇心的人们去看的。一切小说,正当地说来,无一非自叙传。好的批评家便是一个记述他的心灵在杰作间冒险的人。客观的批评,同客观的艺术一样的并不存在。那些自骗自的相信不曾把他们自己的人格混到著作里去的人们,正是被那些最谬误的幻见所欺的受害者。
事实是:我们决不能脱去我们自己,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幸之一……老实地,批评家应该对人们说:诸位,我现在将要说我自己的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或巴斯加耳或歌德了。’
图75《秋暑憩多景楼诗帖》
1.《多景楼诗》体现了米芾的创作思想
多景楼 登临揽胜
在章法上,传王羲之《题笔阵图后》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米芾对此深以为然,在《海岳名言》中说:“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米芾认为“大小一伦”的字是“吏楷”,即后人说的“馆阁体”,不足取法。每个字在通篇章法里,应当根据本身的结构特征,“大小各有分”,或大或小,任其自然。为了避免在大小处理时可能发生的做作,米芾又提出“大小相称”和“变态贵和”的观点。所谓相称就是并举的均衡,就是对比关系的和谐,所谓“变态贵和”就是说变形处理之后一定要达到和谐统一。《多景楼诗》的章法有时三字一行,有时两字一行,字形或大或小,参差组合。行与行之间,或者上紧下松,或者上松下紧,对立而又和谐。
2.《多景楼诗》超越了米芾的创作思想
《多景楼诗》与米芾的其他作品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点画浑厚和结体开阔。
汉字点画的写法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米芾比较重视起笔和收笔,提按顿挫,回环往复,变化多端,中段行笔往往提笔刷过,比较简单。《多景楼诗》则反其道而行之,中段书写变提笔为按笔,沉着用力,点画浑厚苍雄如颜真卿,有的中段书写还加以涩劲,手不期颤而颤,点画边廓提按起伏如黄庭坚。如图78所示。
图78
一般人写字或者偏重于平面上纵横挥洒的力,点画过于轻滑飘浮,或者偏重于垂直方向的沉着之力,点画过于艰涩凝滞。《多景楼诗》将两种力结合得恰到好处,既厚重又生动,而这种点画形式在米芾“臣书刷字”的其他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米芾自述学书过程说:“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学柳学欧都是慕其紧结,学褚最久,褚遂良的笔画细劲,结体内擫,造形也是往里收缩的。《多景楼诗》点画厚重了,结体如果内擫的话,字形中间就会显得壅塞,因此不得不把结体打开。如同颜真卿一样,初学褚遂良书法,然后点画加粗,再然后结体外拓,尽量将点画安排在字形的四周,并且向外弯曲成鼓胀状。《多景楼诗》中“星歸”“坱”等字的写法,不知不觉中将早年学习颜字的功底露出来了。(图79)
图79
然而,点画厚重、结体开张都不是米芾的主观追求。《海岳名言》云:“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厚重容易肥俗,不合米芾的口味,因此他对颜真卿书法也有褒有贬,批评的很厉害,《宝晋英光集补遗》跋颜真卿书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又说:“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米芾的审美倾向于晋和初唐的清朗俊逸,而《多景楼诗》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颜真卿和黄庭坚的某些运笔和结体特征,点画俊逸而又厚重,书风跌宕而又沉稳,与以往的一般表现不同。傅山说:“期于如此而能如此,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序言中说:“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目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亦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种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造者多。”我想这两段话可以用来揭示米芾的创作思想与《多景楼诗》作品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的原因。
《多景楼诗》属于米芾的神来之笔,它对于米芾的意义,就好比《黄州寒食诗》对苏轼的意义,两件作品都是作者在书法“智慧”的引导下,聆听到超自然的“天”音之后,创造出的既不同于他人又不同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