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一副对联,悬挂了1700年,帮助无数人摆脱人生迷茫
杭州灵隐寺一副对联,悬挂了1700年,帮助无数人摆脱人生迷茫
灵隐寺始建于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相传那位“鞋儿破,帽儿破”,看起来疯疯癫癫的圣僧济公就是在这里出家的。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于是在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相传,灵隐寺最大的魅力就是“愿灵”,意思是说到灵隐寺许愿灵验,有求必应。因此,古往今来,天下之人,不论升斗小民,还是达官贵胄,凡是到杭州的,都要抓紧机会去灵隐寺许愿。
其实,佛教中的“许愿”并非人生之间一种利益博弈,而是许愿者的一种庄严承诺。不过,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样的事,信则有不信则无。
相对于“许愿”这样虚幻缥缈的事,灵隐寺前一副悬挂了1700年的对联,确实是一副“灵药”,曾帮助很多人获得启迪,摆脱人生的迷茫。
这副对联是这样的: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包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
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林语堂先生说,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称心”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豁达与智慧。“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
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
毕竟,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坎,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平心静气胸无太多的杂念,才能及时把握机遇、化险为夷。
万事只求“半称心”,是胸襟宽广,是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
杨绛出生在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境殷实,生活养尊处优,从小到大都是有名的富家才女。可是嫁给钱钟书后,便跟着丈夫漂流海外求学,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这样一个富家女子竟然毫无怨言,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
生活不易,人生更不易。我们应珍惜拥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以求通达明智、沉浮自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季羡林先生也曾说过一段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季老在历经了漫长的人生旅途后悟出的质朴真理。只可惜芸芸众生中却还有太多人执迷于“完满人生”,对人对事吹毛求疵,日日焦虑,错过了唾手可得的幸福。
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都不会因为谁发生改变,我们想要感受生活的快乐,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选择用一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来对待这些不完美。
正是因为看过落花的悲凉,才能显现花开的娇艳;正是因为有月缺的遗憾,我们才更期待月圆的美好;正是因为享受着生活的幸福,我们才需要改变生活中的不幸,让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一位哲人也说过:“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不去强求完美,做真实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就在身边。
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这是求是。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