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真是最大的误解!”
世人说起张幼仪,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跟徐志摩的那一段失败婚姻,也总是不由分说地就认定了她这一生的悲剧色彩。
其实,15岁嫁给徐志摩,22岁被离婚,88岁去世,单从时间的维度上看,那段婚姻在她的人生中,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事实上,张幼仪在26岁返回中国时,已经脱胎换骨,走出了那段婚姻带来的失意状态,后来的张幼仪,甚至活成了别人的坚实依靠。
张幼仪这一生,在悲凉的底色上,实则活出了徐志摩都远远不及的“高八度”,更是后世女人仰望的典范。
别人嫁给爱情,她嫁给了“冷暴力”
说起来,张幼仪的前半生的是够悲催的。
15岁,尚且懵懂的年纪,就被安排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这个男子叫徐志摩。
虽然是被安排,乖顺的张幼仪还是对婚后生活满怀着期待。
但万万没想到,婚后的遭遇与婚前的期待比起来,当真是一落千丈。
新婚之夜,徐志摩先是把她一个人丢在房间,任由闹洞房的人,用各种花招让她难堪。
之后宾客散去,她等的男人回来了,却是一言不发,新婚之夜就在无边的沉默中熬过去了。
冷暴力,从这一夜开始后,也成为了她的梦魇。
后来,徐志摩干脆跑到北京去上学了,她日日夜夜盼着丈夫的来信,结果却令人失望又难堪。
徐志摩确实写了不少家信,他的每一封信,徐父都会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大声宣读,每一次,张幼仪都满怀期待地从头听到尾,但没有一次,徐志摩曾提及她张幼仪半个字。
1918年,徐志摩走得更远了,去美国留学,更像是消失了一般。
2年多后,为方便照顾儿子,徐家父母才安排张幼仪过去跟徐志摩团聚。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张幼仪十分激动和欢喜,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但真的见到了徐志摩,等待她的又是什么?
依旧是冷暴力,徐志摩看张幼仪,永远是一脸的嫌弃和不耐烦。
更狠的是,徐志摩在一次离家后销声匿迹,不要她了,连离婚也是委托旁人去向她提出的。
22岁的张幼仪,就这样被丈夫抛弃在陌生的异国他乡,而那时,她刚怀孕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绝望,充满了她的内心,但很现实的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
痛到极致,反而释然了
张幼仪本想回国,回到父母身边,可是在那个年代,她深知离婚就是女人的错,此番回去一定会遭遇旁人的流言蜚语,家人也会跟着被“戳脊梁骨”。
一番纠结后,张幼仪选择留在国外。
虽然有七弟的照顾,日子仍过得艰难。
孩子出生后,张幼仪四处打工赚钱养育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
孩子快3周岁的时候,发现他的小肠里有一条寄生虫,这导致孩子各种肚子痛和腹泻,最终不幸夭折。
就这样,已经饱尝人生艰辛的张幼仪,又一次经历了无限的悲痛和绝望。
这一次,在异国他乡,她真的变成了孤身一人。
但此时的张幼仪,反而想通了,以前害怕失去徐志摩,后来怕失去孩子,此刻她一无所有,还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呢?
她忽然觉得不怕了。
她申请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日子过得忙碌却也充实。如果不是徐志摩来求她,或许她就会在国外这样一直走下去。
那时徐志摩已经回国,突然给她寄来一封信。信上说,请她务必回国,因为他要和陆小曼结婚了。
徐志摩大婚,请前妻回去,这是为何?
原来,陆小曼的父母不相信徐志摩已经离婚,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所以,徐志摩便请求张幼仪回国为自己做一个说明。
看完信,张幼仪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是回国了。
从前别人嫌弃的“土包子”,而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回国后,张幼仪协助徐志摩做了“单身证明”,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后半生。
因为此前在德国的经历,张幼仪的德语很熟练,于是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再后来,又在哥哥的介绍下进入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
彼时,这家银行有太多外债无法追回,面临破产危机,张幼仪以副总裁的身份,尽心竭力,扭亏为盈,让这家银行复活了。
与此同时,张幼仪还创立了云裳服装公司,出售成衣,也接受服装定制,当时的云裳,几乎成了上海私人订制服装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还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不过,他只出钱,从不关心公司事务。
有了自己的事业,张幼仪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对生活,对事业,都充满了热情,她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自己,自己做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别人的依靠,自己的圆满
从前的张幼仪,在旁人眼里好像“一文不值”,尤其在徐志摩看来,简直一无是处。
所以他一直对她冷漠相待,而张幼仪,则一直仰望他。
那时的徐志摩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要竟要去“求”张幼仪,并且还不止一次。
在“求”张幼仪帮自己证明单身后,徐志摩又要去“求”她了。
母亲病故,徐志摩作为儿子,完全无法料理她的后事,求助无门,又想到了张幼仪。
想那时,徐志摩有明媒正娶的妻子陆小曼,她张幼仪掺和进来算怎么回事儿,所以,第一次,张幼仪拒绝了,第二次,她还是拒绝了。
但徐志摩一再请求,还出主意说,丧事办完让她立刻就走,张幼仪心软了。
但此时的她,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处事的主见,她绝不愿意像做贼一样去做这件事,最后,她以徐家干女儿的身份去处理了这件事。
丧礼很圆满,连陆小曼,也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
后来,徐志摩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去世,还是没离开张幼仪的“协助”。
听闻徐志摩出事,陆小曼不敢相信,只剩下慌乱,并拒绝去认领遗体,这一次,还是张幼仪善后了所有事宜。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
徐志摩遗体运回上海后,陆小曼非要给他更换棺材和衣服,旁人怎么劝说都不肯听,有办事的人跑来求助张幼仪,这一次,她说:“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果然,陆小曼乖乖地放弃了折腾已去世的徐志摩。
逝者已逝,生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徐志摩的老父亲,那时孤身一人,张幼仪又承担了赡养责任,并妥善处理了老人家的后事。
最后的最后,徐父去世后,张幼仪甚至按照徐家的标准,给陆小曼寄生活费。
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
这就是后来的张幼仪,是徐志摩、徐家父母,甚至陆小曼最坚实的“依靠”。
张幼仪这一生,足够“圆满”
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这是徐志摩一生的追求,乍一看,这一点问题也没有,还很值得称赞。
可是你再看张幼仪,离婚后,她其实也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社会独立女性,可是,她没有一味地反对和丢掉旧传统,而是把旧传统中好的东西做了保留。
所以在徐志摩过世后,她主动担负起照顾徐父的责任,直到老人家去世。徐父去世之后,她甚至给陆小曼寄生活费。
张幼仪的周全和大度,无人能及。
徐志摩这一生活得潇洒、畅意,张幼仪这一生,委屈过,隐忍过,但也迎来了自己的绽放,要评价她只能是两个字:“圆满”。
其实,未嫁徐志摩时候的少女张幼仪,内心也对新世界充满了向往,求学的渴望十分强烈,在父母并不支持女孩读书的情况下,是她固执己见,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到了求学的机会。
在学校,她还得到了老师的器重,是被认为前途大好的女子。
如果不是这样一场被包办的婚姻,也许,她会更早一些,更顺利一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女性,而不必走过那许多的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