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top10房企。
转眼几年过去,同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届入职的校招生,有人依旧在基层混日子,也有人已经独当一面。
有人天天担心被裁,也有人猎头电话不断。
是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呢?
个人努力?领导赏识?亦或运气?或许这些因素都有,但都不全对。
最近跟一些朋友聊天,也向做HR的伙伴请教,发现那些升职快的人,大多具备以下4个特征。
例如:同事A在集团总部工作,每周要向几十个项目收集数据,并整理出来。可是,每次催进度都让他很烦躁,业务部门要么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交,要么格式或内容不对。这意味着他的工作要被推后,不得不加班。也因此,他对业务部门从来没有好脸色。有次开会时,老板质疑一个数据不对。同事A听了后,下意识地甩锅给项目。那个项目的负责人在视频会议的另一端,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后来事实证明,数据本身没问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异常。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但大家对A的印象,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当B发现大家提交材料不积极时,不是直接指责业务部门,而是向对接人了解情况。当B得知项目需要提交的“作业量”太多时,更是主动申请帮大家减负。B每次去项目时,会约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彼此关系处理好了,工作上配合起来就相对容易。而会来事的人,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推进工作会更顺畅。地产属于高周转行业,从出图到审核,从拿地到交付,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赶进度。在开盘、审计和节假日等特殊节点,加班在所难免,甚至熬夜通宵也算正常。这就要求地产人要有吃苦精神,不仅要吃脑力的苦,还有奔波的苦。记得校招时,我面试了10多家房企。面试时,几乎每一个HR都会问到“地域灵活性”问题。地产人大多跟着项目走,新项目往往意味着更多往上走的机会,但异地工作确实辛苦。刚开始,他在项目连轴转好几个周,回家后儿子都不肯让他抱。后来,他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选择每天驱车往返。深夜10点多回家,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又要赶着早高峰上班。熬过这段时候后,他如愿升职,但整个人仿佛老了一圈。其实啊,这种同城调动,还算比较好的。地产公司跨城市、跨区域调动,也很常见。有个在天津的同事,曾被调到江西支援,因为不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浑身长满湿疹。不少地产公司都有“换防”的习惯,比如最近,万科4个城市总经理轮动。这一方面是公司战略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效增收。那些能接受异地工作的人,机会更多,职业之路也会更宽阔。很多情况下,地产人的升职加薪和领导对你的印象息息相关。身边有升职快的同事,就是抓住开会的机会,每次都让领导眼前一亮。他每次开会前,都会做大量功课。每当领导提出问题时,都能答到点子上。久而久之,自然脱颖而出。有一种人在职场很吃亏,那就是像“老黄牛”一样只知道干活、却不知道汇报的人。真正让领导放心的人,会在领导还没开口前,就让领导知晓一切。这样的人,通常混得都不会太差。汇报能力,也是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大公司,让领导看到你很重要。之前有一位同事辞职时说:“像我这种性格,不温不火不争不抢的,再不走,可能一辈子就在基层打酱油了。”记得我刚工作那会,也总是不好意思找领导汇报,甚至很嫌弃那种天天在领导面前晃悠的人。你要学会管理领导的预期,让他知道哪些事你能做到,哪些事你做不到,同时要让他看到你的努力。你更要管理领导的情绪,当他因为工作不爽时安抚住他,并且不让他的情绪影响你。如果专业能力不过硬,其他优点不过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如果你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KPI也完成不了,只会让人笑话。那些专业素质强的人,公司指哪打哪,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这种人,就算跟领导不对付,领导还是会用。毕竟,领导的功勋章里有你的功劳。以前很多地产人,一年的工作经验可以重复用很多年。但现在一周不学习,就跟不上节奏。各个地产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增加人效,甚至用机器人取代一些岗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地产行业变化很快,不管是政策新规,还是市场上的风吹草动,作为从业者,我们都要第一时间掌握。比如你是做财务的,就要密切关注税收、融资政策。如果你是做营销的,除了掌握投放、宣传技能,更要了解行业动态。“要做问题的终结者,当这个岗位所有问题到你这里都有答案时,这才算入门。”从本质上来说,公司是雇我们来解决问题的。虽然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糟心,但在这个过程中练就的能力,是自己的。总结一下,升职快的地产人,都是相似的。而升职慢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不过,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都不一样。有人适合在一个企业长期发展,成为压舱石般的存在。也有人通过不断换工作,实现收入和职位双丰收。金三银四,又是跳槽季。这些选择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假设研究生毕业25岁,中间仅仅10年而已,并没有太多试错机会。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是一件很关键的事。关于今天提到升职快的4种人,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