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丨前三十年​的劳动热情为何如此高涨?

前三十年的劳动热情为何如此高涨?

赵磊

一、必须点赞

经历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是一个劳动热情高涨、劳动模范辈出的火红年代。

随着党史教育的展开,主流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

最近放映的纪实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解说词评价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

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仍未清除干净的今天,这样的评价值得我们大大点赞。

二、问题要害

点赞之后,我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前三十年的劳动热情为何如此高涨?

遗憾的是,在很多媒体的解读中,前三十年的劳动热情或者是突然降临在中国大地上的天外来客,或者是出于单纯的爱国激情、感性冲动。

总之,在很多媒体的解读中,前三十年的劳动热情大概是喊革命口号激励出来的,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赵按: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比如,《敢教日月换新天》第七、八集,讲到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化三改造”时(注1),解说词惜字如金地提了一句“三改造”的内容,重点突出的是“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如何发展。

问题的要害在于,在描述“一化三改造”的历史时,迴避“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逻辑关系,迥避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造之间的关系,似乎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无关。

这样的描述实事求是吗?这样的定位科学吗?

承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生产力在快速发展,这当然是实事求是的。

但是,只谈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谈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如何变革,淡化甚至回避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这样的“实事求是”依然是片面的、狭隘的。

三、没有生产关系革命,就没有高涨的劳动热情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把生产力视为可以完全脱离生产关系而自行发展的东东,这样的逻辑是唯心史观的逻辑,不是唯物史观的逻辑。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劳动者劳动热情的高涨。因为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

问题在于,为什么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劳动热情如此高涨?

原因就在于生产关系的革命!

“一化三改造”之后,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这就是那个时代劳动热情如此高涨、劳动模范有如雨后春笋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总之,那个年代的劳动热情并不是天外来客,不是仅靠几句革命口号就可以激励出来的,而是有着切切实实的经济基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做支撑的经济基础。

四、用唯物史观总结历史

我们总结历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而不能听任唯心史观的误导。不这样,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中共的伟大历史。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美好的日子》,描写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的国企历史。其中有一个画外音,是一个“生在红旗下”的50后的提问:

“多年后我仍然在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什么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会有那么高涨的劳动热情?”

这位50后的回答是“希望”,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我也是50后。在我看来,这位50后的回答只对了一半。

其实用唯物史观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心中的希望支撑了劳动热情”,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造就了心中的希望”。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劳动热情并不是无根的天外来客,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只有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让劳动者迸发出日益高涨的劳动热情。

否则的话,就只有劳动异化,就只有躺平,就只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

“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

注1:“一化三改造”, 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造”)。

一二辑:陈雨森

三四对:彭

(0)

相关推荐

  • 史学理论⑤|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 ...

  • 史学理论②|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史学理论②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人民 ...

  • 五对范畴之形式与内容

    形式是内容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因而也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则是形式的深层根基和实质,它们也是相互依存的.例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学艺术形式与思想 ...

  • 王德峰教授:你真的懂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句话吗?

    王德峰教授:你真的懂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句话吗?

  • 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发现的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大厦的基石.唯物史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恩 ...

  • 前三十年穷困潦倒 三十岁后褪去蓝色换紫袍

    我的学员都知道在紫微斗数中,有一组主星明显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注定前半生贫困,辛劳,后半生顺利多富贵.那就是我们的--武曲贪狼,古书有云:武贪同行,不发少年人.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位武曲贪狼同行在 ...

  • ​146,800,000元的一只碗是什么来头?定窑拍价前三十拍品赏析!

    中国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着"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生产青瓷,北方则以邢窑为代表生产白瓷.邢窑盛于唐代,在五代仍有部分烧造,后被定窑取代. 定窑的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 ...

  • 【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新中国的历史经历了...

    [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 新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两个不同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同一个历史过程.因此,把二者割裂开来,用前者否定后者或者用后者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一)

    一. 建国初期对新解放区的"原职原薪"制度 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至1951年第一次全国工资改革之前.当时的中央政府决定,凡新解放区通过接收原国民党官僚资本而形成的公营企业,实行&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二)

    二.1952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工资分制度 解放初期对新解放区实行的"原职原薪"政策,只是个权宜之计,是为了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能尽快地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安定下来,但是,这种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三)

    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分配制度的改革 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部队指战员.老解放区的公营企业,都实行的是军事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 艰苦年代,能弄到什么吃什么,弄不到食物和布料时, ...

  • 红尘有约丨第三十期

    作者:林淞月 作者:林松云 红尘有约 上期回顾(↓) 红尘有约丨第二十九期    踏莎行· 林凇月 就枕听风,轻帘过影.谁人睡着谁人醒?谁人愁又上眉梢,谁人枨触今时景. 月照楼孤,台空佩冷.谁翻小字嫌 ...

  • 泉州(全国前三十) 很值得去养老的城市,你说呢?

    ​泉州,简称泉.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2018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46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经济总量 ...

  • 历史虚无主义者来看看建国前三十年的教育发展

    先从清末的教育说起: 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及其以后出现(开办.改办或合并)的.具有近代高等教育性质的私立.公立大学见表2. 表2 晚清时期兴建的高等学校 (不含教会开办的大学,不含专科学校及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