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最北新平堡,明代国家自贸区,晋商起源地
山西最北的新平堡
山西天镇县新平堡,是明代大同镇最险要的一处军堡,它的东、北两面都深入内蒙古境内,像一把匕首嵌入草原腹地,东面则连接宣镇,直通京师。我们翻开现代地图也可以看出新平堡的形势,晋、冀、蒙三省交界,东南到北京500里,西北到呼和浩特500里,城堡地形平坦,周围两山夹一川,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我们十年间四次到访新平堡,两次是去山西,两次是去内蒙,总感觉从北京出发往西北走,走着走着就到这儿来了。
河蚌绘·明代大同镇阳和道新平路图。
新平堡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在此设置了延陵邑,秦汉代为延陵县所在地,如今新平堡附近存留有赵、汉、北魏、明四个时期的长城近50公里。北魏和辽代,大同曾作为首都和陪都,新平堡是京畿之地,驻有重兵把守。现存的新平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隆庆六年(1572)增修,城高三丈五尺,周长三里六分,开东、北两座城门,北为镇虏门,东为迎恩门,城门上均置关楼,外面筑有瓮城。城墙东南角置文昌阁,西南角是火药楼,西北角是玄坛庙。
新平堡北城门。
城堡中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玉皇阁,下面四个门洞延伸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干道以下分布有南北纵横的十六小街,是典型的军堡布局,既方便于出行,又便于作战需要。城堡的北大街和、东大街主要为商号店铺,现在建筑格局尚好,依旧作为城堡内商业街。西大街北面有守备衙署,如今遗迹尚存,已成为民宅。
新平堡西大街。
城堡东南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硬山门楼,山墙樨头有精细的砖雕装饰,上层为鲤鱼跃龙门浮雕,中层福、禄、寿三星宴乐图;下层为对称式五级须弥座。这座宅院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蓟州镇副总兵马芳私宅的一部分,占地540平米,位于西侧的主体建筑已经拆除。现存的宅院分为东西两个平行的院落,大门开在穿堂中间。门内有一方照壁,高3.5米,顶部迭道出椽,三踩单翘,头拱五朵,并饰如意花;两侧下出莲花柱,置花框,内作鸟形图,壁身四角作抹角吉祥花,内有麒麟含如意,中心圆内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新平堡砖雕艺术的代表作。
马芳宅子。
马芳是明代镇边名将,明史有传。马芳,蔚州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岁时被蒙古俺答劫掠,让他放牧。马芳闲来用曲木做弓,练习射箭。一次俺答打猎遇猛虎,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俺答大喜,赏赐良弓好马,让他陪伺左右。马芳寻机快马逃回明朝,投到大同总兵周尚文帐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任新平堡参将,多次与俺答部交战,“大小百十战,身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马芳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很多小说戏曲借鉴,成为经典情节。
马芳宅门楼砖雕。
新平堡马市,明朝的国家自贸区
玉皇阁是新平堡的地标建筑,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阁下为十字穿心墩台,上面是重檐歇山式楼阁,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都是三间,斗拱四铺作加一朵补间铺作,正脊、戗脊为琉璃瓦剪边。玉皇阁上下都有回廊,四面格栅门窗,南面上层悬挂“玉皇阁”匾额,下层是“代郡延陵”,北面上层书“镇边楼”,下面是“琦城故垒”,延陵是新平堡秦汉时的名字,琦城是北魏时的,匾额虽是今人写的,词句却有古风。
玉皇阁。
现在新平堡里的房屋新旧掺半,十多年前,这里被评选为国家级历史名镇,之后停止了大规模拆建,店铺的立面也都尽量保持原状,几年间变化不大。2016年我们到访时候看到北门附近有个农家院,可以打尖住店,当时路过没住,这次本想住一宿,然而已经关门了,于是住在了东门外一个大车店里。第二天一早,发现东门附近有早市,路边摆满了卖菜卖肉的摊位,镇上的大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西大街上的老宅子。
明代隆庆以后,明朝与蒙古签订了“隆庆和议”,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双方通贡互市,明朝开放了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从此明蒙之间罢兵休战,走上了互利共赢的和平之路。新平堡从防守森严的边境变为边境自贸区,商业逐步取代了屯垦戍边,成为发展主流。从气候上来说,天镇北部已经是古代大规模农耕的极限区了,虽然土地可农可牧,但自然环境差,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周边战事频繁,种植的收益远不如商业获利来得快,因而自古就具有商业传统。
西马市墩台和城墙。
从古堡北门向西走几百米就是西马市村,这里现在属于内蒙古兴和县,在明代则是大同镇的三大马市之一,国家级对外贸易区。明隆庆五年(1571年),朝廷在此筑土堡,开南、北两座堡门,作为国家马市交易平台。隆庆六年(1572年),西马市堡落成,国家拨款在宣威楼里宴赐蒙古部落酋长,剪彩之后就算是开张了。对于明代朝廷来说,马市不是边贸问题,而是对边地民族一项十分重要的安抚政策。新平堡马市一般会定在秋季,交易对象主要是俺答汗的孙子,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五路把都儿台吉部落。
新平堡北部长城。
一发不可收拾的战马换日用品
马市持续时间为二十天左右,此时官方会给出马匹价格,原则是不能让蒙古人吃亏。据资料中记载:官价上等马十二两,中等马十两,下等马八两,实际交易价格是上等马九两,中等马七两五,下等马六两四。马市定价权其实一直掌握在明朝兵部手中,为了保证安定团结,官方一直没有压价,有明一代,官方均价一直维持在八两银子以上,蒙古人拿了银子通常就地购买汉地出产的生活必需品,其实这个买卖不亏。
新平路四堡。
马匹的主要收购方是明朝军队,朝廷兵部每年向边镇划拨马价银,如万历三年,调给大同镇马价银是七万两,天启三年拨银三万两,这些银子基本都在马市中花掉了。除了这些固定开支,朝廷还会额外赏赐前来交易的蒙古首领,称为“抚赏”,这些银子一部分直接赏赐首领,另一部分用于摆设宴席,大家坐一桌儿吃点儿喝点儿增进感情。据资料记载,有一年蒙古那边竟一口气来了两千多首领,喝了三千坛酒。
到了明代后期,蒙古边境趋于和平,军队用不了那么多马了,但蒙古那边送来的马却越来越多。隆庆初年宣、大、山西三镇交易马匹为七千多匹,到了万历初年已经超过五万匹,这是因为蒙古人尝到了交易的甜头而一发不可收拾,把能卖的马都给卖了,以求改善生活质量,这有点像前苏联后期拿坦克换暖壶了。
随着马市的兴旺,大同镇的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据资料记载,地处雁北的大同“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陲所无……”国家的马价银在蒙古人手里还没捂热乎,就流进了山西商人的口袋,边贸商业的蓬勃发展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数十年之后,晋商依靠手中雄厚的资金南下北上,构建起一座庞大的商业帝国,而新平堡就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