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云舟——致正在学习食用菌的大学生们(上)
云舟,是原重庆三峡学院生物科学技术专业学生汪正周在《易菇论坛》的网名。关于他的故事,大家可以去《易菇论坛》搜索用户“云舟”,他的帖子基本上就是他的奋斗史。2012年,云舟意气风发的步入菌业网军,当其时也,以明确的在校大学生身份进入论坛,又挟“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令名,一时成为风云人物。但时间飞逝到2015年,正好3个年头,云舟却以《这么好的菇,卖不掉。伤心,不种了》的一帖,宣布告别菌业。
一个本该具有理论基础,又有不少实践经验的,大家都觉得前途光明灿烂的菌业新星,却成了流星,消失(也许还会出现)在茫茫菌海里,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
不能过多指责市场环境技术品种等等诸多外界因素,而是站在一个从业近30年的老人的角度,看待今天的大学生和食用菌,还是有很多话要说。接受云舟的教训,总结云舟的经验,对于现在仍旧在大学里学习食用菌有关专业知识并有志于从事食用菌行业的年轻朋友,是很有必要的。
对云舟的个人行为,无需评判,但对于云舟的从菌历程,可以剖析当代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农业范畴的创业的诸多缺陷,从中领略中国社会对于菌业创业的一些认识谬误,则是对事不对人的主要警示。
一、大学生的创业,是先口袋还是先脑袋
云舟的创业之路,显而易见是起于脑袋终于口袋的,许多大学生动不动拿比尔盖茨辍学说事,实际上,比尔盖茨是脑袋相当丰富了,才敢去创业的。只不过丰富并不等于毕业,毕业也不等于丰富,但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则是以为不必要毕业,确实,毕业是不必的,但丰富却是必须的。云舟的创业,起点的本心是理论结合实践,只是产品一出来,就有了钱的诱惑,根据云舟自己的披露,甚至他们已经不太有时间对待课业了。
不必隐晦,类似云舟所在的三峡学院,不太可能有类似鄙人这样的食用菌教师,我们宜春学院水平比三峡学院还略高一些,也没有食用菌专业教师,纵观全国的高校,能够真正开出像样的食用菌专业课的比例不会高于5%。即使是农业院校也不一定行,像四川农大的田鸿大叫兽,最大特长不过是网骂和吹牛,都只有误人子弟的份。惟其如此,学习食用菌不能囿于课业,但绝不能没有课业,因为生理生化遗传等等基础知识,才是食用菌生产非必须而很必要的重点所在。我接触了很多大学生物类和其他专业毕业从事食用菌的学生甚至研究生,基本上很难看见基础扎实的,而都是满口现代分子生物学词汇,适合实验室工作而非食用菌培植工作。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培养的食用菌人才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要求不匹配,这不是高深问题,而是错位问题。中国的食用菌教学没有把食用菌特别需要的生理生化知识提炼出来,而是混一的教学,除非特别学的全面学得好,否则,要么自学补充,要么不够使用。
真正的食用菌技术,或多或少涉及到市场问题,但大学里是完全不教这些的,甚至连思想准备都未必提醒学生。纯粹的技术人士,恐怕只能打工而不能创业,无论你水平多高都不行。可以说,如果是给一个已经学会市场知识的种菇人去大学进修(前提是他自己愿意并理解这个的重要性)的话,比一群大学生都强。
大学生的优势本来应该是理论基础与培植技术,劣势是市场运作,但云舟的经历恰恰是扬短避长,结果小打小闹不错,正经八百就不行了。在他卖不出去的问题上,一方面是他觉得的好没被市场认可,而他又没有把技术结合到市场,高潮总和低价结合,弄得信心全无。
实际上云舟把实践内容也搞翻了,李永国表扬他:“礼贤下士”,他却把这个变成了到底层学技术内容,而不是学市场知识,假设云舟不是亲近“七哥”这些“下士”,而是多向“晶莹泉”这种市场高手讨教,恐怕就完全两回事了。
另一个现实也非常荒唐,云舟选择了门槛最低的平菇去创业,却毫无新意,这也是因为他实际上也只掌握了这么一点食用菌技术,同时,完全缺乏对大食用菌范围的完整概念。我们也看到,云舟的帖子里面,“往来皆侧耳,坐上均平菇”的实际现象。
云舟的这些表现,无关人品,只关乎知识,即云舟的食用菌创业准备工作,使用的只是大学生这个名词,而没有大学生的应有的知识,最后直接把目标定位在口袋上,一旦目标落空立即一蹶不振,遽然终止。
(待续)
特别说明,因为云舟并未关注本公众号,所以如有熟悉的朋友,请转发给他,也希望同时转告他,我的文章是善意的,希望他不必介怀,也希望他找到适合自己路,顺便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