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栽培篇)
羊肚菌栽培的技术,显然不成熟,所以,现阶段栽培效果就是一个无法保障的情况,虽然也存在新手与老手的梯度水平表现,但打破这种表现的实例也层出不穷,是以在栽培决策的认识上也就始终糊涂。
因此我们虽然认为菌种问题比较普遍,但实际上出菇而不高产的问题,栽培管理管理也是很主要的问题方面。
现在这个栽培方法,基本上源于自然条件羊肚菌多发地,因此,在实际生产管理方面,人为的矫正不是非常重要。不过气候这玩意,不会那么听话,所以,老产区的老栽培户还是非常着重各种调节管理的。对于非自然多发地的栽培来说,栽培管理实际上没有太多总结得可靠的操作依据。无论什么地方,防止意外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加强设施化条件,但设施化条件下的环境改变,却没有任何可用的参数与总结,这也是说目前栽培糊涂的一个重要原因。
佐证该问题的故事,是曾经有多个农民做过较好的产量,然后有开始所谓的工厂化试验,甚至有的宣称成功了,但最后却没有声音。我并不怀疑他们所认定的成功有假,但我知道他们对于数量放大的认识太过肤浅。
这当然是因为很小量下的成功与真实大量生产带来的环境改变失控之间无法调节,经验性的结论毕竟与科学结论差距太大。事实上高密度和低密度培植的诸多影响因素,至今在腐生菌里都没有很清晰,比如杏鲍菇,要控制最优的菌盖大小还是很难的,平菇工厂化更加必须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能局部保证。如果这些工作放在敞开的环境下,那基本上不必调节,而在大棚里,动辄发生气源性畸形。室内当然也是一回事,并且一定比大棚还严重。
羊肚菌栽培研究的目前状况,美国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主栽种类,而美国栽培品种也不适合中国模式,这说明作为与一般腐生菌关系远缘的羊肚菌栽培的各异性很强烈,许多腐生菌的理论在羊肚菌这里遇到了挑战。另一方面,对于基础的环境描述则是相同的,但羊肚菌基于环境描述的理论内涵相当贫乏,这是一时半会不能解决的,这方面进步也是比较缓慢的。
羊肚菌栽培糊涂的另一面是水分管理,在腐生菌容器栽培的方面,要求的含水量在配料的时候是完全可控的,后期的变化也是规律的,因此补充也是比较有把握的。甚至通过智能化的条件,控制全程的水分变化,从而获得高产。
而羊肚菌栽培在土地上,不同位置的土壤水分不一样,下雨虽然均匀,但量是不可控的,人工补充要保证均匀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测定,风力风向、土质、遮掩,平整度、高低等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因素也太多,基本上没可能准确。这样的基本情况下,要做到人为补充的均匀难度也很大,手工补水还好些,可以目测判断,但工效太低,而自动补水喷洒,不均匀不准确的情况会大的多。
所以,在这样的糊涂条件下,许多人少量做有较好产量,一旦放大,就明显差,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羊肚菌栽培的营养机理并不是很清晰,所以虽然知道添加基料有高产效果,但这种效果不是线性关系,缺乏正常性价比,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选择不加基料的方法。这就凸显了土壤选择的难度和重要,而土壤选择之外,还有地块的权益问题,所以选择栽培场所也是一件本来就模糊而因为体制关系导致更加模糊的事情。
所谓不成熟技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为把控的难度高,我收到过不少网友发过来的信息,他们都因为一时或一处的成功信心满满的表示了掌握。当然这种信心基本上看不到持续,有个别嘴硬的不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当谭方河这样的大家人物,都说不能绝对把握的时候,其实是对大众的警示。但实际上大家对谭方河先生这样的实话实说并没有当一回事,一窝蜂的扩张,而且每一个人都在糊涂状况下得出糊涂结论,然后结论又糊里糊涂的鱼龙混杂,这就糊涂循环了。
不得不提到的是一些所谓的经验派,甚嚣尘上,因为短时期的效果就不知所以立即膨胀天下唯一,其实他们那种并不能总结成为可重复效果的“结论”,往往误导更甚。尤其是我曾经多次批判过的蔑视理论的那伙人,糊里糊涂的害人害己,你还不能说他坏,而“眼见为实”的错误,让很多人至死不悟的情况下,就像喝高了不承认醉,偏偏要表示他失败了就明白了。
呵呵,真的明白了吗?说这话为时过早!
当然,很多培训里关于栽培的内容,就是那么一点点操作,并不能谈出什么子丑寅卯。我适逢其会的旁听过一次这样的培训,只敢在心里偷偷发笑,那天两位“讲师”扯的蛋,没法圆。当然最可怕的是,明明是没有多少东西可说,偏偏把这个事情说得是很简单很容易。糊涂的简单,还是简单的糊涂,这个真的没法说得很清楚。
(待续)
预告下篇: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谈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