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改鬓毛衰,以后cuī都要读shuā...

乡音无改鬓毛衰,以后cuī都要读shuāi,文化人要向“文盲”低头,还是要把所有的舆论和罪名都强加给几千年前的作者贺知章?

我觉得,多音字也不少,为什么就在古诗词这里就不愿意接受嘞?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学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吧?那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那个'黑’字,不念hei,念he, 第四声。跟'祝贺’的'贺’同音。这样才押韵。可是有多少人读对了?我初二学的,我们语文老师纠正了我们的读音。然后我初三分班,读这首诗的时候,几乎全念hei……然后搞的我们几个读对了的……就很无语。结果我升高中了,再读的时候,就只有我一个人读he了……

其实这两者道理都是相同的,但对于读音,我有我的观点:古诗是古时候的诗,作者怎么读我们肯定怎么读啊,作者这么用肯定有其意义,改了读音你能记得住理解得了其意义?有些字现在确实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成语或诗句中才念这个音,但那是因为只是我们现在不用了而已,人古人有用着啊,不能因为方便你记你就改了,那你学的意义何在?

《回乡偶书》中,“回”和“衰”它的韵角本来就是ui,改成uai?哪来的韵?很多时候一个多音字就要看它所在的内容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它的读音,我想这是多音字的意义所在,所以才说我们中国的汉字,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真要按照一群文盲来“强加纠正”的话,哪怕是真的会丢掉很多精华文化。

早些年上初中的时候,就听着男老师摇头晃脑在悠哉悠哉地读着,之前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就因为读音不一样,意思不一样,有人记不住就要改,还有什么好说的,那干脆全改了算求,全改成一个音,音调也不要了,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小部分人声讨有什么用。明明很有意义的读音,非要合成一个,就为了方便记忆?中华几千年文化说改就改了吗难道,况且这都是古文里面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改来改去的可能能说对的人是多了,但是还有什么传承的意义吗?

另外有些人认为,古代汉语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接近现代粤语,所以很多诗词你如果用普通话读会发现是出韵的,用粤语的话就比较正确,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粤语也并不是和平水韵完全一样的。就历史趋势来说,汉字从甲骨文金文一直演化就是因为文盲太多,能被大多数人选择的事物才能留下来,你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干嘛不用甲骨文。当然也不是说大家平时可以不注意语法语义乱用,这只是就历史趋势而言,我们平常生活里还是要注意传承。

很多人反对,其实在我看来,感觉就是想表现自己,其实怎么读有必要嘛?我们再纠正,跟古人读音也是不一样的,很多都是为了凑仄平所以那么去读。至于说语言,华夏的传承是文字,语言从未统一过,历代雅言(相当于古代普通话)都不一样,文字也在改变,但其中又有传承,一些古帖也有现在部分简化字的写法,而不是某些人说得繁体才是传统。记得有个文字学出身的语文老师,高中还上课画甲骨文讲来源,美则美,可是实用嘛?

普世性才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如果只是束之高阁的高雅,就如同老兵死去,文化也将凋零。

简化字和拼音是解放前就推行了的,中原古音,shuai和cui读音的演变是宋朝和唐朝间出现的变化,还原唐音分韵的平水韵与还原宋音分韵的词林正韵,在这个韵部就已经分了家。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时代的汉语都存在多音字,古汉语和我们现在汉语发音有很大的不同,但还是会在特定的地方有固定的读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