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万松老人塔记
西四南大街43号,无数次的从这个繁华的街边走过,却从未踏入正阳书局半步。所以当老师领着大家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有一种故人重逢的欣喜,又有乍见的惊喜。
一样风景,两样凝眸。一进门,就退却了街市的熙攘嘈杂,古琴声沉郁古朴幽滑干净,让人的心一下子就沉寂下来了。隐于红尘闹市深处的一缕书香书香墨香与茶香混迹,院子里开得正艳的月季还有结的繁盛的石榴,将属于秋天的沉郁之风,属于书局的书香之气,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古朴的木板上刻写着“无事可静坐,闲情宜读书”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楹联,书香的怡性与历史的传承,铺面而来!
院子中央,巍然矗立着那座同样有着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塔是金末元初高僧万松行秀的葬骨塔,砖塔胡同因此塔而得名,是元大都唯一有文字记载并流传至今的一条胡同,被称为“北京胡同之根”。万松老人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原塔建于元代,现存的塔已非原物。《<帝京景物略> 卷四 西城内》关于万松老人塔有这样一段文字“罗山刘梦谦万松老人塔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留字到儿孙,所以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记述。
老师又说鲁迅当年在砖塔胡同度过九个月的杂院生活,只是因为杂院原本就是杂居,历史的演变,早已面目全非了。而当年他居住的小屋是可以看得见万松老人塔的,因此,作为系列书画纪念鲁迅的活动之一,今天是要画万松老人塔。
据悉,鲁迅在砖塔胡同时的居住条件很差,居室的狭窄,院子的吵闹,情绪的低落,身体的疾病,无疑让这一时期的他,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写下了《祝福》《彷徨》,还有很多的翻译作品。也从此,使他的笔触,更多的投向了底层人民。抬头看看夕阳夕照下的万松老人塔,恍惚间有种年华依旧的感觉,想鲁迅是不是在孤苦无法排遣的时候,在写作劳累之余,就与这几百年历史的塔,相知相惜,或是对塔诉衷肠。
悠扬的古琴声不绝于耳,古塔与书香相融,看夕阳西下时,缕缕光照洒在古老的塔身之上,一种静谧与凝重悠然而生。因为有了前期的这些了解,加上塔高层级多线条密,还真有些无从下手。
同学们绕塔转了一圈又一圈,开始三三两两地找地方坐下了,书局里游客减少,偶尔有老人在安静地读书,三两好友在品茶,猫在枝条与塔基间跳上跳下,我们像是在审视一件艺术品,又是一件古董,是一种认真而虔诚。
因为一种虔诚与凝重,也因为对技艺的不自信,所以许久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之下,才开始了铅笔的描线,可是描摹到一半的时候,有画的好的同学已经成品交卷了,又急急地换成了签字笔,黑色的线条一下子就把属于古塔的那种凝重与沧桑表达出来了,笔下越来越大胆,却又输于草率,只是咬了牙也要继续。
三五行人走过,有驻足欣赏的,也有拍照留念的,也免不了要夸赞几句,因为画的不好,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不敢贪功,但是有同学确实画的好,不但形似,关键的是具神!真心羡慕,只是当时,也顾不上去求救与羡慕,就埋头于自己的画中。
夕阳西下,光线越来越暗,才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起身一看,坐了5个小时未动身,原来所谓专注,就是凝神于一事罔顾其他,不知时日已晚。看看手中的画作,虽然稚嫩拙笨,但是也是凝聚了太多心血的倾力制作,爱油然而生。
属上了名,收拾好了椅櫈,离开前,再次回望万松老人塔,透过街外的灯火,似乎又多了一种刚毅中的柔情,静默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岁月悠悠,人事悠悠,秀塔悠悠,但是它未曾去感慨,只是静默于斜阳,醒来一个又一个朝阳,无论风雨凄迷,艳阳高照,都在静默以守,读不尽,望不够的万松老人塔。
于幽幽古琴曲中,依依不舍于正阳书局,挥手作别之时,我知道,自己还会来画万松行秀之塔,直至传神!
2018.10.14午 郭江妮
PS: 附佳作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