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强,病不退!一张治顽固湿疹的方子,健脾消疹,令人信服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湿疹。
在这里,我想和你说一则经验。我不知道它是否经得起推敲。总之,这就是一条经验,我分享给你好了。
你记住啊,这个湿疹,越是病程长的,越是缠绵不愈的,越要注意健脾。
脾不强,病就不退。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3岁,姓任。
她有个啥毛病呢?就是两条腿和踝部,瘙痒、流水,十年不愈。
十年来,她的病情反反复复,几次到医院诊治,均被诊断为“慢性湿疹”,药不知道用了多少,效果始终不好。
十年的就医历程,十年的病痛折磨,让这个患者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渐渐地,她开始全身倦怠乏力、吃得不多、大便稀溏。
怎么办?只能继续求医。只要还没被折磨致死,就得找人来治。
还好,希望,总是在绝望之前到来。她后来找的这个医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刻诊,见患者脉缓弱、舌质淡、苔薄白。皮损肥厚、色素沉着,有抓痕血痂。密集的丘疹、水泡,赫然于上。
当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2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白鲜皮15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结果如何?这方子,患者持续服用一个多月,皮损基本平复。此后,患者继续服用健脾益气的丸药来善后。
医案,就这么点,十分简洁。它就记载于1987年的《北京中医》上头。
现在,我想请你用笔,把上头这张方子记下来。我觉得,它对很多人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跟你讲,这个女患者的问题,在于久病不愈,渐渐导致病久脾虚,运化失常,使得湿邪蕴于肌肤,同时外受风邪。
你看,这患者就诊之前,已经被湿疹折磨了十年。有病,就影响食欲。长期饮食不周,必然导致脾虚。脾主运化,是气血生成的后天之本。脾虚,气血乏源,所以患者就倦怠乏力。吃不下东西,便溏,这都是脾虚而运化失常、胃纳受损的体现。
再看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缓,这都是脾虚气弱的表现。
脾,运化水谷。脾虚,水谷不能变成精微物质,反倒成了水湿之邪。水湿无法代谢,所以就在体内蕴积。蕴积在体表,这就成了湿疹的重要源头。尽管,我们通过其他办法,可以让患者的湿疹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只要脾气不强大起来,她体内一定就有湿邪郁滞在肌表。这个时候,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任何一点风邪袭扰,她都会发病。
那怎么办啊?健脾,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开的配伍吧: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2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白鲜皮15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15克,甘草10克。
这里头,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是四君子汤的配伍,善于健脾益气。白术和茯苓,分别可以燥湿和利湿。陈皮和厚朴,可以行气,辅助健脾除湿。泽泻,则配合茯苓利水,给湿邪以退路。白鲜皮和刺蒺藜,则善于祛风止痒,以治标。患者皮损已经存在了十年,难免湿邪郁久化热,伤及血分。故而,还得凉血养血。为此,方子里加入生地和地骨皮,用于凉血清热。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我为什么建议你,把这方子抄录下来呢?一来,是因为它的用药不多,方便记忆和使用。二来,就是因为它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健脾除湿为本,凉血滋养为辅的治疗思路。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湿疹久治不愈的人,最终发展到脾虚气弱、湿气缠绵不去的地步,这个情况很多见。患者主要表现,就是被湿疹折磨得茶不思饭不想、浑身乏力、脉象细弱、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这个时候,就得以健脾为中心。这是中医临床常用到的思路,属于扶正法在皮肤病治疗领域里的体现。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眼下正值夏季。很多人可能又要为湿邪困扰。我的这点不起眼的小经验,就当给您提个醒。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我建议你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没有脾虚这个症候,就不宜用。专业的读者朋友,你也多个思路和参考。上文里的配伍,它很周正,应用范围很广泛。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