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街今昔
自小在外交部街长大,对它熟悉得能闭着眼走路。
它的位置可称“高贵”,在北京城中心的中心:南边是东单长安街,北边是金宝街,西邻金街王府井,站在东口能看到了北京站的报时大钟。如果把今天1.641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北京比作一朵大花,那么这条胡同可堪称是花蕊的心尖尖。
周围胡同的名字,有“东总布”“西总布”“东堂子”“新开路”“北极阁”……唯我们这条胡同后面缀了一个“街”字,为此曾引起多少误会,误以为它是一条街。其实不然,回归历史深处,它最初是叫“石大人胡同”,望文生义,可推测出胡同里曾有石姓的高官大人府。确实,这说的是明朝将军石亨,曾在“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中,一举击败南侵的瓦剌军,保住了北京。后来这条胡同还住过明神宗女儿寿宁公主、清朝睿亲王、袁世凯、傅作义、著名京剧大师李少春、著名科学家侯德榜、著名建筑家华南圭……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在这里,当时兼任外长的周恩来总理、后来的外交部长陈毅等,都曾在这里办过公。
胡同里最著名的大院,原来有两座,一座是今天门牌33号的“外交部大院”,始建于1907年,当年清政府为准备招待来华访问的德国皇太子,特聘美国土木工程师詹美生负责,建成了一座西洋式建筑大院,雅典神庙式大屋顶、罗马大柱,还有维多利亚式门、窗、卷帘、花饰……是清末最豪华的西式风格建筑群。上世纪60年代外交部搬走之后,老建筑悉数被拆掉,改建成居民楼,如今只剩下一个西式大门楼和一个中式忠烈祠的大屋顶了。
另一座院子是门牌59号的“协和大院”,也就是老协和医院别墅宿舍区,是1917年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筑群一起动工兴建的,也是1921年同时竣工启用的。大院里先后居住过北京协和医院最顶尖的大医,有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王善源、黄家驷、张鋆、聂毓禅、林巧稚、裘祖源、周华康、吴蔚然、梁植权、劳远琇、王世真、胡懋华、宋儒耀……这个名单还可以开下去,住过协和大院的大医、名医太多了,至少有几十位都是中国医学和某医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要说“故居”,这些人住过的小楼都有资格称为“故居”。
今日协和大院内景
虽然已经过去百年,虽然已经陈旧和破败,但协和大院的整体布局还在。16栋美式小洋楼、1座英式别墅楼、满院子的花草树木,在今人的眼中还是有足够吸引力的,甚至被称为“新北京三十景”之一,经常引来摄影家左拍右拍,还有好几部影视剧也是在大院里拍摄的呢。
数百年光阴过去,外交部街胡同仍然是长不过721米、宽不过9米的老格局,但早就褪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反倒是繁闹出一派“醉里且贪欢笑”的市井风情。
这几年,北京市加大对胡同的整修力度,现在的外交部街胡同,墙面统一涂成了灰色,大门是暗红色,窗户改成古典式的红绿花格木条窗,上面还有一排灰色瓦当遮风挡雨。外交部街终于回归了“胜却人间无数”的老北京风格。
胡同整治后,居民院回归了老北京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