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哪里有误?百人团36位高手不知道

《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三期,主持人用李白《侠客行》中的名句提问,结果36位百人团的高手,都把“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身与名”答成了“功与名”。

康震教授看到结果之后大摇其头,说:这一题“很简单”,光是从语义上分析也不可能是“功与名”,因为“功”根本没法藏。

有些网友猜错了答案,遂发表议论说:这是“李白一开始就写错了的”,他一早想写的是“功名”,后来笔误成了“身名”。像这样的解释,居然还有不少人点赞。

看来这一道题,还是真的“不简单”呢。由于李白的《侠客行》从未被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哪有“功名”深入人心呢?

对李白名句的以讹传讹,背后体现的正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世俗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李白《侠客行》中的“隐士思想”是有冲突的。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这句诗怎么会被弄错了。

至于康震教授提到的“语义学”,现代的中国人,谁会在意呢?

一、“身名”哪有“功名”显

康震教授很诧异,这次百人团的高手,居然有这么多人会答错李白的名句。他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这句诗的后面只能跟“身与名”,因为只有“身”才可以藏,而“功”是不能藏的。

一个人建立了功业,做下了大事,那些东西肯定都是摆在明处的。看在别人的眼底,你要怎么藏呢?假如你只是默默地做,根本没有人会看到的话,那你也没有必要藏了。

所以,“功”是外显的,是根本不能藏的这个问题对康震教授来说非常好理解,但是他明显高估了“百人团”。

“百人团”的选手看似是诗词高手,可他们其实就是一群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诗歌爱好者。说穿了,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

百人团”是什么水平呢?小学低年级课本上清晰地标出读音的“曲”字都能读错的水平。李白固然有名,但是他的诗也不是每一首都被纳入了基础教育。

换一句话说,除非“百人团”的选手平时的确留意过《侠客行》这首诗,否则他们对于这个名句,只能停留在“听过”的程度上,并不会去了解它到底用了哪几个字。

当“身与名”与“功与名”同时出现的时候,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功名”是一个常见词,“身名”是啥玩意儿?没有听说过。

每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都和别人不一样,一些你觉得是常识的东西,很多人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应该和你知道的一样多,这就是所谓“知识的诅咒”了。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一样,康震教授无法理解,“百人团”为什么会答错这么简单的题。

那位非要说“身与名”是李白写错了的网友也是一样,因为他没有听说过“身名”这个词(真的有这个词),他只能接受“功名”了。

二、“隐士思想”与世俗价值观

李白《侠客行》全诗歌颂的,是一种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

但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体现的却是东晋时期才开始流行的后来影响了中国士大夫阶级一千多年的“隐士思想”,源头是东晋诗人左思的诗歌。

在那个时代,士人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出仕当官。然而,当时并没有一个公平的制度让他们得以如愿。于是他们的一身所学,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许多诗人就在自己的诗中流露出只求展现才华,实现抱负,而不计较得失的心态。“治乱进退”开始进入中国古诗的主题范畴,就是从左思开始。一直影响到陶渊明,再影响到李白。

所以,怀有“隐士思想”的高人们,淡泊“功名”。左诗在他的《咏史八首其一》中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只要能给他一个机会,证明他的才华。哪怕像铅做的刀一样,一生只用到一次。实现了梦想,他就死而无憾别无所求了。

李白“事了拂衣去”体现出来的精神,显然就是左思这种精神的延续。然而,这种不计名利和回报的精神太过高端了,在普通人中并不流行。

因为那时的普通中国人更加赞同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西楚霸王那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观点。

我十年寒窗苦读,求的就是功名利禄。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国家征战沙场,求的就是封妻荫子。你让我“事了拂衣去”,那我岂不是白忙活了半辈子吗?所为何来哉!

“功名利禄”这四个字,基本上就是普通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在这一点上,国人二千多年来从未改变。到了如今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早就渗透了大多数人的灵魂。

因此,当人们看到“身名”与“功名”并列时,自动就会选择“功名”。 “百人团”选手不选“身与名”,除了看了感觉陌生,也是因为他们基本不具备康震教授所说的“语义”分析能力。

最近几十年来,国人重视英语教育,轻视母语教育。连小学一年级的诗词用字,连“曲项向天歌”的“曲”字发音都搞不懂,都觉得“很难”的人们,你和他们提“语义分析”,显然是强人所难。

结语

看似简单的一道题被答错,假如原题和“曲项向天歌”一样出自小学课本,我们倒可以批评“百人团”缺乏常识。不过,李白《侠客行》的句子答错了,就很难指责“百人团”水平低了。

因为李白这一首诗,在当代重量级的诗歌鉴赏词典中,多不收录,也就说明这一首诗并非李白诗歌中的一流作品。

《侠客行》这首诗在当代走红,有一定的特殊原因,其中至少有一个原因和金庸同名武侠小说相关。对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一句诗,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

再加上有“功臣”这一重量级名词的同列,“百人团”二选其一,答错了实属人之常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