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蒺藜子、即藜、白蒺藜,杜蒺藜、休羽、三角蒺藜、硬蒺藜。
〔来 源〕 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
〔成 分〕 果实含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平肝明目:刺蒺藜有平肝泻火、明目祛翳作用。 《医约医镜》: “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 “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2.祛风活血:刺蒺藜有祛风止痒、活血破瘀消痈肿作用。 《神农本草经》: “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 《名医别录》: “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瘘,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㿉,可作摩粉”。 《药性论》: “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乳人发乳,带下”。
二、近代研究
1.降压作用: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液、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1、2〕。
2.利尿作用:动物试验证明刺蒺藜有利尿消肿作用〔2〕。
3.抑制胃肠平滑肌作用:蒺藜生物碱及水溶性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作用〔2〕。
此外,临床观察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性 味〕 苦、辛,温。归肝经。
〔功 效〕 平肝明目,祛风活血。
〔主 治〕 眩晕头痛, 目赤多泪,咳嗽,风疹,皮肤瘙痒,癥瘕,乳难,痈疽,瘰疬。
〔临床应用〕
1.眩晕目赤:白蒺藜可用治眩晕,头痛等,类似于高血压等,常配伍草决明、菊花、木贼、夏枯草等平肝药;并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类似于急性结合膜炎、角膜溃疡初起等。常配伍菊花、木贼、黄芩、黄柏、葳蕤等,方例《蒺藜散》、《蒺藜葳蕤散》。此外,尚可用治肝郁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乳房胀痛,乳岩等,单用煎服有效,也可入复方中用。经行腹痛可配伍当归,方例《当归散》。
2.风痒疮痈:刺蒺藜可用治风疹瘙痒,如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痒疹等,常配伍荆芥、防风、蝉退、玉竹等祛风止痒药,方例《白蒺藜丸》。此外,可入复方中治疗瘰疬,乳痈,痈疽等。
此外,尚可用治牙痛及出血,配伍梔子研末外敷可以灭瘢。
〔用 量〕 6~10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肝虚目昏者不宜用。
〔附 方〕
1.蒺藜散(《张氏医通》):白蒺藜、菊花、连翘、蔓荆子、草决明、青葙子、甘草。
2.蒺藜葳蕤散(《方龙潭家秘》):刺蒺藜、葳蕤。
3.当归散(《儒门事亲》):当归,刺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