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事件,暴露出刘备缺乏战略眼光,是将才非帅才

文/闵不克

引言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改往常像兔子一样被人撵着跑的窘境,顺利地占领了武陵、零陵、桂阳和长沙四郡,后来又从孙权手中借了南郡,于是据有荆州五郡。

刘备剧照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已经占据益州,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说:'我正在谋取凉州,得了凉州后,就归还荆州。'孙权被这种无赖行径惹怒,于是派遣吕蒙率军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不示弱,率兵五万进驻公安,让关羽入益阳。孙权则率军进驻陆口,命鲁肃领军万人在曾阳抵抗关羽。

就在双方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刻,传来了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刘备担心益州的安全,匆忙派人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然后刘备率军返回了益州。

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资治通鉴·汉纪59》

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这件事,在三国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件非常引人关注的事情。然而结合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却可以看出,刘备对这件事的处理,暴露了他两个致命的缺陷:

  • 1.作为主公,他的战略布局能力明显欠缺。
  • 2.作为主帅,他在作战时,眼光狭隘,看中眼前利益,常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作耀先生在《论刘备》一文中认为,刘备虽然历经沙场却不善用兵。其实刘备不仅不善于用兵,而且格局小,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利益,缺乏大局观,没有战略眼光。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详细分析。

一、作为主公,他的短板在于缺乏战略眼光

荆州三郡的丢失,是刘备缺乏战略眼光的必然结果。

孙吴联盟以后,威胁双方关系的就是荆州的归属问题。为了达成'伸大义于天下'的目标,刘备应该时刻维护联盟的稳定才是。但是他的一些行为破坏了联盟,不仅使双方出现了裂痕,而且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孙权曾打算攻取益州,被刘备撒泼打滚似的阻止了,刘备对孙权说,你如果攻打益州,我就披发入山,不活了。

结果,转过头刘备单独入川攻取益州。孙权知道后大骂刘备狡诈,一气之下,接回了妹妹。这就表明,孙权已不再相信刘备。

裂痕在利益的催化下,越撕越大。建安二十年,发生了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的事情。这件事对刘备来说,是一次彻底失败的行动,是输家。刘备将战略要地江夏郡送给了孙权,将荆州南郡直接暴露在东吴的兵锋之下,为日后吕蒙偷袭江陵敞开了大门。

廖立对刘备在这件事的表现,给予的评价还是客观的,他说刘备不夺取汉中,却与东吴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还是被吴人夺去,劳师远征,无功而归。

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对蜀国来说,它是北伐的前沿和基地;对吴国来说,拥有了荆州,就拥有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向北,据长江抗衡曹操,向西,对上游的刘备既有战略纵深又有威慑的作用。所以荆州是东吴的必争之地。对刘备来说,如何处理好荆州的问题,既可以使自己跨有荆益,拥有北伐的基地,同时还能满足孙权的心愿,是一个非常考验战略谋划能力的。刘备的表现并不如人意。

如果刘备具有战略眼光,主动归还荆州南三郡,延迟吴国对荆州的进攻,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孙权对荆州的进攻,关羽被杀的厄运也许可以避免。三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番走向。

关羽被孙权所杀

从孙权的行为看,这一假设是有可能性的。赤壁之战后,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为曹操树立一个对手,自己着手巩固江东。向刘备讨还南三郡的时候,分寸把握得当。如果刘备也像孙权那样心胸宽广一些,着眼未来,主动归还南三郡,满足孙权的愿望,则孙权可能与刘备合力北图曹操,如此曹魏的处境就危险了。

可惜刘备眼里只有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在攻取益州后,不把盟友放在眼里,寸土不让,甚至以兵戎相争,不仅吃了眼前亏,还为以后同盟的彻底破裂,埋下了种子。后来刘备称帝和夷陵之战,刘备的表现亦然。

二、作为主帅,刘备常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惑,分不清芝麻与西瓜

平分荆州事件里,刘备和孙权讲和以及撤兵,其原因在于曹操进攻汉中,会威胁到益州的安全。

汉中的得失对益州真的那么重要吗?法正、黄权、杨洪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时,提出了三大好处:

  1. 1.作为北伐的基地,在汉中发展生产,广积粮草,寻找时机出兵进击,消灭敌寇、安辅汉室;
  2. 2.开疆扩土的前哨基地,以汉中为跳板,可以攻取雒、凉二州;
  3. 3.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作为割据一方的屏障。

杨洪向诸葛亮建议,强力支援刘备的汉中行动时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汉中和益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黄权的观点和杨洪类似,他认为,如果丢失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相当于益州失去了大腿与臂膀。

曹操剧照

对汉中的重要性,刘备开始是认识不足的,或者说重视不够,所以才会去和孙权争夺荆州。刘备撤军回到益州之后,才在这些人的提醒下,逐渐认识到汉中的重要性。

从得到汉中的角度看,作为主帅,刘备从荆州撤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刘备引军还蜀是错误的行动。

当时刘备可以有三种选择:

  1. 上策:联合孙权共同出击曹操,可以兵分三路:孙权领军出合肥;刘备率领5万军队出击襄阳;关羽率5万荆州兵偷袭许昌。
  2. 中策:孙权拒决配合的情况下,刘备和关羽单独行动,按照上策的路线进攻曹操。
  3. 下策:回蜀自保。

上述三策里,上策和中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首先,孙权能否出兵配合?历史上,孙权在得到荆州三郡之后,见曹操远在汉中,在当年的八月,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如果刘备提出,孙刘联合出兵攻打曹操,正中孙权下怀,不过把攻合肥的时间提前罢了。

其次,关羽能否成功偷袭许昌?关羽偷袭许昌在历史上也是发生过的,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派遣了一直游击部队,最远攻到了许昌附近的郏县。

在刘备军进攻襄阳,吸引魏军主力的情况下,能力出众的关羽,率军经过数天的急行军,打到许昌的概率在90%以上。难道他还比不过自己手下的游击将军?

刘备如果能采取上策,事情成功了,刘备在北方的影响势必大增,则天下大势必将朝着有利于刘备的方向变化。既使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曹操及时回援,那么也能达到保住汉中不被曹操占领的目的。

对此王夫之认为,这是兵法上攻敌所必救的策略,刘备在曹操进攻柳城的时候,曾刘表建议偷袭许昌。可见刘备是懂这个道理的,然而,轮到自己做出同样的选择时,刘备的表现和刘表并没有两样。可见知易行难。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

结果刘备选择了下策,撤军回到益州,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虽然后来刘备占领了汉中,但是曹操已经把汉中的数万民众迁往关中,刘备只得到了土地,失掉了百姓。从此看出,刘备作为一军之统帅的时候,视野狭窄,行军布阵没有深度,只是一个将才。

三、总结

通过刘备出兵和孙权争夺荆州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短板在于战略谋划能力不足。据张作耀先生统计,与刘备有关的战争21次,其中刘备亲自督阵或指挥的战争16次,失败9次。可见,败多胜少确是事实。

对此,当时的人看得很明白,东吴陆逊说他'前后行军,多败少成'。魏国承相椽赵戮说他'拙于用兵,每战必败'。曹丕评价他'不晓兵'。

陆逊剧照

战略谋划能力的缺乏贯穿了他的一生。

  1. 前半生没有战略目标,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朋友是谁,自己该走向哪里,像浮萍一样漂泊,游走在在各大军阀之间;
  2. 后半生遇到了诸葛亮,通过《隆中对》才知道战略目标是个啥东西,明白了自己的敌人是谁,应该依靠谁,哪里才是自己的立足地,在法正、庞统、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的谋划支持下,诡计与武力并用,才夺得益州,成就大业;
  3. 晚年,贪图小利忘却了大义,在夷陵之战中败光了家底,留给儿子一个风雨飘摇的江山。

他的成功很大部分源于他的坚韧精神和识人用人,与作战能力关系不大。

最后引用张作耀先生的话作为结语:'刘备实乃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平庸君主。虽其坚韧精神可以肯定,但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

参考资料

1.《三国志》裴松之注

2.《资治通鉴》

3.张作耀《论刘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