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博学与专精?

图源:网络

本号原创首发

理想状态下,博学与专精是相互促进、彼此补充的,但事实往往是,博学的人一直停满足于道听途说、不求甚解的空疏状态,专精的人一直停留于毫无灵气地硬琢磨、出了专业就是文盲的狭隘状态。

原因也不难理解:要真正实现博学与专精相互促进、彼此补充的理想状态,研究者必须对自身的研究规划、知识结构等作明确且严格的把控,但我们往往只会说几句“相互结合、彼此促进”之类的廉价漂亮话,然后放任自己停留在舒适的研究状态,等着哪一天突然开窍就此由专入通、以通驭专。

博与专在理想状态下相互促进、彼此补充,但在现实中,它们常常会冲突。博览群书者往往看不上也受不了非常细致、上强度地琢磨具体问题,毕竟在博览者习惯的思想尺度中,任何具体问题的意义都不会很大,都是细枝末节。但博览者本人并未真正占有那些更大尺度的学术成果,他只是一个知识鉴赏者,而非生产者。这很像是那些在网上看惯了各种富二代如何挥金如土于是看不起身边普通人消费习惯的人的状态,他自己可能也就月入三千、住着群租房,但心已经野掉了,没法踏踏实实过自己的生活了。

只有专没有博的人则很像那种因为生活匮乏而“穷病”一大堆的人。他从没见过别的生活方式,也因此从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问题。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只会恐惧与排斥,不仅觉得自己玩不起,还会认为如果不像自己这么抠抠索索、斤斤计较做人肯定要倒霉。

如何协调博与专?似乎很难给出一般化的、具体的回答。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问学过程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太专了,稍微开阔下视野就会发现所谓的难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也早有人解决了;有些人可能太浮泛了,从来都是一知半解,随便谈谈大出风头,具体聊聊三句话说完就哑口。

如果拉长尺度,从本科入学开始谈,那么也许我们还是可以给出点一般化分析的。本科阶段先博览各个专业、各个学派,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逐步聚焦也许是个好选择。与之相对则是在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懂的状态下,因为偶然的原因突然进入一个很细的专业方向,然后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才逐渐由专往博拓展,试图找条出路。

为什么前面一种做法比较好呢?用地图来比喻,前面这种做法就是先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轮廓,各个省的相对位置,知道最深的海最高的山都是什么尺度的,然后具体到一省一市,把比例尺收缩,道路、河流走向乃至沿街店铺逐步搞清楚。后面这种做法则是先看省级、市级地图,再根据手头的需要看看周边情况,逐步扩展开来。前一种做法不会犯低级错误,不会太把苏州第一高峰当回事,同时也不妨碍去认识苏州第一高峰具体长什么样。后一种做法则常常会闹笑话,会把湖当成海,把小土堆认作高峰。

你也许会说,由博入专、由专向博只是方向不同,但终点是一样的。理想状态下确实是这样,但按照一般的思想成长过程,由博入专是比较自然的,但如果一开始就专了,就很难再以比较宽裕的时间、从容的心态走向博,心里总是会被那点鸡零狗碎的关切牵着走,眼睛看不到别的风景。

不管是由博入专还是由专向博,都很难轻轻松松完成。很大程度上,偏向博与偏向专是性情决定的,我们很难勉强自己去做有益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会给自己很多借口,相信自己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合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