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撰文 | 一条锦鲤
由于地缘关系,我们对邻国印度的新冠疫情关注度持续高昂:6月18日,印度全天新增病例62409人,累计死亡达383521人。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若按新增病例数量排名,印度只能屈居第二,巴西才是“冠军”。6月18日0-24时,巴西新增确诊病例达85861例,新增死亡2760人。截至当日,巴西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1770万例,仅次于美印,位居全球第三。巴西疫情从2020年延续至今、令人担忧。但其不断爆出新冠治疗合并感染,引起学界更大焦虑。近日,来自巴西及荷兰的研究者在Journal of Fungi发表科研简报称,关注到发生于巴西医疗机构内,由耳念珠菌引发的特殊感染。耳念珠菌最早由日本医生在2009年发现。由于该真菌最初是从患者耳部分离而得,故被称为耳念珠菌。有研究认为,可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它就已经感染过人类。Journalof Fungi报道涉及去年12月,于巴西萨尔瓦多市同一医院、同一重症监护室(ICU)内,因新冠入院的两位新冠患者。一名是59岁男性,另一名是72岁女性。其中,男性患者因呼吸系统症状和肾脏损伤严重,接受了长达34天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出现耳念珠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和粪肠球菌多重感染。该患者接受了为期17天的阿尼芬净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临床医生并未对继发细菌感染做出处理。随后,他在入ICU的第49天后出院。相比之下,那位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高血压的老年女性就没那么幸运了。新冠不仅给她带来严重呼吸窘迫症状,还导致败血症。该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还接受了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后续血培养见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耳念珠菌阳性。继而,患者接受了多黏菌素联合阿尼芬净抗真菌治疗。她虽然战胜了耳念珠菌,却败给了细菌。最终,于2021年1月死于耐碳青霉烯的摩根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019年底,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FDA)在抗生素耐药威胁报告中,将病原微生物威胁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紧迫威胁、严重威胁、需关注的威胁以及监视清单。耳念珠菌位于紧迫威胁之列,常规消毒剂并不能杀灭该菌。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示意图Cr.Stephanie Rossow/CDC
有分析称,耳念珠菌的危险之处在于耐药性:菌株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可对包括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等多种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故被称为“超级真菌”。另外,耳念珠菌的临床致死率高,可引起院内暴发。患者处于严重感染状态下,可引发真菌血症和多器官损伤。这对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来讲,可谓是致命一击。更可怕的是,一旦医疗环境中出现一名耳念珠菌感染者,该环境会有较大可能出现真菌体外定植,进而为耳念珠菌院内感染提供温床。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上述简报中的两例患者,来自同一医院同一个重症监护室。以上信息可简单概括为:耳念珠菌可引起重度感染,出现多重耐药时可导致治疗困难,容易播散,最终引起暴发。耳念珠菌并不是唯一一种与新冠肆虐相关的真菌,此前印度有合并毛霉菌感染的报道。真菌的合并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用药密切相关,但若放弃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冠重症患者多半难以逃脱呼吸窘迫和免疫风暴的致命打击。面对二重感染及院内感染,我们决不能坐以待毙。但尴尬的是,我们并没有特异性、能主动出击的好办法。由于耳念珠菌可粘附在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为防控感染应做到以下几点:对于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患者、工作人员及感染患者接触者,需进行病原菌检测。若分离阳性时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上报院感部门。在感控方面,明确定植或感染后,应对患者进行标准隔离措施,尽量采取单间隔离。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设备共用,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做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真菌感染肆虐的难题,关键还是要从降低新冠发病率入手——尽快实现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参考文献
1.A Deadly Super-Fungus Has Emerged in Brazil, Aided by Covid-19.https://gizmodo.com/a-deadly-super-fungus-has-emerged-in-brazil-aided-by-c-18471020452.梁官钊, 吴绍熙, 郭宁如,等. 中国耳念珠菌[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 013(005):301-304.3.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J].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4-570.DOI:10.13602/j.cnki.jcls.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