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凌:白兆山:碧意空蒙的灵魂栖居地(安陆短章之四 )
白兆山:碧意空蒙的灵魂栖居地
刘鸿凌
有人说“人生无非山海,出发时激情如海,到达时淡然如山。身也曾随波追流,但终会不动如山,经历过海,才懂得山。”这句话放在白兆山和登临它的历代文人墨客身上,甚是恰当。而李白绝对是与白兆山渊源最深的一个人。
白兆山又名碧山,位于安陆城西14公里处,主峰太白峰海拔383米。白兆山地势险峻,崖壑幽深,层峦叠翠,林木茂盛,气候宜人,和涢水相映成趣,古人曾有“涢水浓于酒,碧山俏似诗”的赞语。
名山与名人相遇,彼此会一见倾心,相互成全。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意气风发的李白“仗剑出川,辞亲远游”,来到安陆,并且娶妻生子,开元二十一年筑室于白兆山桃花岩畔,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唐.李白)
古往今来,山居均代表着与生俱来的低调和内敛的豪门气质。李白在白兆山读书制作,以文会友,干谒求仕,写下了《静夜思》、《山中问答》、《蜀道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百余首不朽诗篇。在诗的国度里,李白是当之无愧的豪门。并给后人留下了白兆寺、桃花岩、李白读书台、太白堂、太白林、绀珠泉、洗脚塘、洗笔池等遗址遗迹。
大凡名山,总有道家的踪迹。道家居于深山,主要在于“隐”与“修”。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清静无为、遁世隐修的生活。为了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达到隐者修行的最高境界,道士们采药炼丹,而那些灵花仙草也只有深山老林里才容易采到。所有这些,都让道家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兆山也不例外。
而文人墨客隐居于深山,是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碧意空濛的栖息地,而其终极目的依然是为了出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名山与名人相互影响,相互彰显,相互提升。“开元有谪仙,酒隐向安陆。子尝慕其人,文字不拘束。月下每醉吟,落纸辄数幅。今当安陆归,白酒村中熟。一名犹未成,双亲泪盈目。切莫苦衔杯,无心不择禄。去去烟水间,野禽嗥古木。闻声不得名,将投山舍宿。此趣自可嘉,非口走尘毂。”(宋.梅尧臣《送樊秀才归安州》)”梅尧臣倾慕谪仙,不仅是倾慕其孤傲的身影、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是倾慕李白身上“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的政治抱负与精神品质。
1992年,白兆山被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虽隔千年之远,但诗人们的秀句华章早已穿过了岁月的云卷云舒,时时芬芳于后人的唇间和心上。
在这大好的时代,对于相思相欠故乡——安陆,且让凡俗的我们去追求灵魂诗意的栖居。
【 此文发2019年《槐荫文学》第一期】
- 关于作者 -
刘鸿凌,京山人,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作协会员。2015年撰写5篇纪实散文收入《走进文化孝感》,《碧山之约——柯定尘传》收入《孝商传》。
推荐阅读
第 45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