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鲜为人知的西河秘境——长滩坝观音岩
岩上莲台
西河之美,美在清溪。清溪之美,则在于长滩坝,长滩坝之美,则当推观音岩。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次纵贯西河,是一种怎样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身心之旅。从太和白鹭沟沿西河靠河道之左逆流向上,那一路的风光是受不净的浮世铅华。走过十多里人烟罕至林草丛生的荒郊,漫步在悬崖峭壁夹岸的峡谷,或许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然。
徜徉在西河边上,映入眼帘的除了那多情的水,剩下的便是那片动人的绿。西河的绿是张扬的,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如颜料盒打翻在宣纸上,毫无忌惮的渲染;西河的绿是自由的,星星点点,高高矮矮,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展示着风采;西河的绿也是动听的,轻轻重重,缓缓急急,似乎每一片枝叶都在弹拨着夏日最热烈的情怀。
蜿蜒的溪流,古朴的商道,我们就这样惬意地在河沿蔓草中肆意穿行,洋溢的心情顾不得草刺划伤面颊,柔和的和风拂过渗汗的容颜,夏蝉也粉墨登场,嘶叫着打破了岸边山林中的宁静与清幽。
于是我们干脆找一地方坐下,深深的凝望,静静的聆听,流水拂过那深深浅浅的绿,绚烂着我们的心境。滕蔓、花草、树丛。这些傍倚山崖的植物,它们以一种怎样的姿态遗世独立?群鸟展翅高飞,引领这我们继续前行。
突然一处房屋的一角从林间显露出来,隐隐约约夹杂着人迹的喧嚣,屋角顶端,一处色彩绚丽的造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便是观音岩了。
罢却水岸,迎着袅袅佛音向上进发。穿过郁郁葱葱、高低错落的林木,就是一幢造型非常奇特的庙宇。四重滴水,黑瓦红墙,依山建设,牌楼上“观音岩”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庙宇顶端,是一处岩洞,洞内一尊观音石刻,端正肃穆。
大凡庙宇宫观,都是建于高山极顶处,寓意与天相接、与神相邻。唯独此处庙宇,其实离人家极远。居然建于峡谷,且临于水岸。这有悖常规的建筑规格一度让我很是不解。据说多年前,有位盐商路过此处,突发疾病,便发愿说:若得观音相救,即在此处修建庙宇,然后便畅饮山泉,倒地而睡。一时半会后,居然苏醒了。盐商便还愿捐资,在此处建起观音殿堂。还延请雕塑名家,在半空岩上开窟造像。后来的观音岩历经几起几落,曾经毁坏而又重建,曾经衰败而又复兴,直至近年,才又重修庙宇,香火依然兴旺。
庙宇虽然是重修的,但是却显得古色古香。设计者兼建筑师是我的一位忘年之交,他是古建筑工程师,我曾经在他修建我家乡的庙宇时追随他学习和讨教,师傅带了好几个徒弟,无奈徒弟们学不会师傅的高招,原因就是,师傅修建庙宇居然并无章法,常常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自由发挥,每次都别出新意,各有千秋。徒弟们追随师傅修建了数十处庙宇,仍旧不得起精髓。这观音岩的庙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说是一幢庙宇,其实仔细看来,只算半幢——背后一面依附与山石,庙宇全是古法修建,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全然没有那种现代古建筑的不伦不类。浮雕、彩绘、斗拱全部一丝不苟。
观音殿面积教大,四重屋檐,三间开间,殿内供奉的观音娘娘,仪态大方,高贵端庄,面目慈祥,眉清目秀。我想即使不信佛之人看到此像也会肃然起敬。从炉中袅袅而飘的清烟以及殿内到处悬挂的各种锦旗,不难看出此间香火的旺盛。观音造像供奉与石壁之上,有一木梯上去,石壁上凿一平台,安放观音像,左右环立金童玉女。观音身后,有一处方形的槽,居然是一汪泉水,饮之甘冽异常,泉水汩汩不竭,有溢出的便顺石槽而下,用水管引入厨房水缸。
庙宇顶端,便是古时造像所在。离地20米开外,有一洞窟,观音像端坐于洞窟之内。遍观岩壁,无路可上。打听得知,当年造像师傅受盐商所托,从山顶用绳索吊下致半岩,然后凿窟塑像。老人们说,曾经有人也仿照这样的方法进入了观音洞,发现里面空间非常巨大开阔,石像和封门的条石均是洞中采集,洞里还有一处水池,泉水源源不断,庙宇里的观音像后面的水源,即是来自于岩山观音像洞中的溢流。这种奇特的建筑格局和水源,堪称一绝。
古刹,历经了风雨飘摇的年代,多了些沉淀,多了些凝重,多了些历史,也多了些魅力。饭堂里,我们吃罢中饭,虽没有饭后香茗,却有香甜的山泉止渴。庙宇掩映在蜿蜒绿水畔、青山环绕中,庙堂中央,几缕青烟袅袅升起。想起那些满头银发相互搀扶着前来礼佛的老人家,和那只欢快奔跑的小狗,这样的世外桃源生活,宁静而雅致,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