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阳神功》里的“九阳”是哪九阳?

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的名著《倚天屠龙记》里,有一门至高无上的武学内功,叫做 “九阳神功”,属于至刚至阳的武功,非常厉害,练成之后,会易筋洗髓;生出氤氲紫气;内力自生速度奇快,无穷无尽,普通拳脚也能使出绝大攻击力;防御力无可匹敌,自动护体,反弹外力攻击,成就金刚不坏之躯;习者速度将受到极大加成;更是疗伤圣典,百病不生,诸毒不侵。至阳热气全力施展可将人焚为焦炭,专门克破所有寒性和阴毒内力。同时,九阳真经集融会贯通的武学至理练成后天下武学皆俯拾可用,此功还附上缩骨功,龟息功,游墙功等功夫。

这门功夫是张无忌在白猿腹中获得,练成以后不但解了“玄冥神掌”的阴寒之毒,还成了天下第一的高手。在金庸先生另一部名著《神雕侠侣》的最后一回中,“九阳神功”首次出现,由觉远大师传给张三丰、郭襄和无色大师,后张三丰凭借此功创立了太极拳,创建了武当派;郭襄创建了峨嵋派,无色大师则带回了少林寺。

那么这么厉害的内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练成后天下武学皆俯拾可用呢?金庸先生原著中说,觉远大师是在《楞伽经》中的夹缝之中,另有达摩祖师亲手书写的一部经书,称为《九阳真经》,达摩祖师是西域而来,这部《九阳真经》是不是也就是西方武学呢?这个其实还真不好说,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缘由,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九阳真经”,“九阳真经”中的“九阳”到底是哪九阳。

在《射雕英雄传》中,有另一部同样非常厉害的武学,叫做《九阴真经》,与《九阳真经》一阴一阳,并存于世。但《九阴真经》是北宋年间的黄裳所著。黄裳,北宋年间人士,原为文官,因校对《道藏》而悟通武学义理,后将毕生所学写成《九阴真经》,传之后世。如果说《九阳真经》是佛家(达摩祖师)所创,则《九阴真经》就是道家所创。《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部,上卷主要是记载内功,包含易经锻骨、疗伤、点穴、解穴、闭气、移魂大法等等。在这部书中,记载了《九阴真经》的内功心法,我们可以一窥其貌。原著中说:“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馀”。

等一下,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在哪里见过?《黄帝内经·素问》的《疟论》中说:“经曰: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这句话中的经,指的是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原来这“九阴真经”的内功心法,来自《道德经》与《黄帝内经》啊!再追《黄帝内经》,读完人体经络穴位图,恍然大悟,原来《九阳真经》的内功心法,都在《黄帝内经》里记载着呢,并不在那个《楞伽经》中,至于《黄帝内经》是不是来自西方武学,那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知道,这是中华古代医学的四大经典之首。把人体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看完才发现,原来“九阳神功”中的“九阳”,就是十二经络里的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加上奇经八脉里的阳维脉、阳跷脉,和总督一身阳气的督脉,加起来不多不少,恰好是“九阳脉”。同理,《九阴真经》里的“九阴”指的就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阴维脉、阴跷脉和总领一身之阴的任脉,加起来正好是“九阴脉”!

六阳经运行,见于《黄帝内经》,分别如下: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经有左右各20穴,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络的通假字)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别本作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经有左右各23穴,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小肠经左右各19穴,分别为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胃经有左右各45穴,为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的通假字)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之端)外侧。

膀胱经有左右各67穴,为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别本作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胆经有左右各44穴,为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奇经八脉,除任脉、督脉外,余六脉记载散见于各书,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记载如下: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阳为却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在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蹻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却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在肘上七寸两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寸,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臑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在耳后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后一寸半、正营、目窗后一寸、目窗临泣后一寸、临泣、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凡三十二穴。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三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寸),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为什么说“九阳神功”练成这么厉害呢?看看《黄帝内经》的记载:“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不仅“九阳神功”,就是《九阴真经》的内功,只要练成,百脉皆通,自然百病不侵。

那么为什么“九阳神功”练成以后“天下武学皆俯拾可用”呢?考察各家武学,尤其是内家功夫,无一不是要练经络腧穴,所谓天下大道皆通,经脉通了,练哪家的武功,都只是个样式,自然就简单多了。

当然,练“九阳神功”并不是说只需要打通阳脉即可,而是阴阳经脉都要打通。只是有所不同的,九阳神功,是先从阳脉开始练习,由手阳明大肠经开始,到最后打通总领一身之阴的任脉,阴阳俱通,功力才成。“九阳神功”的功力表现,主要是从阳脉而发,而不是只有阳脉。

实际上《九阳真经》和“九阳神功”还不完全等同,可以说,“九阳神功”也只是《九阳真经》的内功篇,就如《九阴真经》的上卷一样,主要是内功心法,下卷才是武功招式。所以,“九阳神功”偏向内功,《九阴真经》偏向外用,是片面的。只是《九阳真经》所载的招式功夫,小说交代并不全面而已。

顺便也提一句,所谓《玉女心经》,不过是《九阴真经》加练了冲脉、带脉的功力,因为冲脉、带脉为妇女所独有,因此《玉女心经》也就只能妇女练,王重阳自然是练不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