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来个中医都没看好的病,他凭啥7天就治好了?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行业评论类自媒体!
“七八月份的大伏里天,我的肚子摸着给冰糕一样。
听说哪中医好,就去哪看。
“先去了周口市中医院,前前后后跑了七八趟,喝了没见一点效,听说本地有个民间中医看的好,因为我在杭州打工,让他给我邮寄好几次中药,还是没反应。
杭州有名气的大夫也看了不少,就是治不住我这病,西医就更不用说了,先上检查,查了一圈没问题,给我下了个“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后来的治疗也就不了了之了。
听说西安有个祖传中医,四代单传,满怀信心跑去,吃了半月药,稍微见点效,但还是改善不明显,又去找三门峡当地一个有名气的老中医,也去了三门峡中医院,均以无效告终。
跑了一年多,少挣钱不说,关键是折腾人。”
听完这患者的滔滔不绝的讲述,我第一感觉是“真能说,都不带喘气的。”
开玩笑了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又怎么能明白求医路上的曲折?
如果不是遇见李素领教授,这位患者还要折腾多久,还要受多少罪,我不得而知。
那么大家肯定十分好奇,他到底得的啥病,咋这么多大夫看都不行呢?
其实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了,“肚子凉,凉的像冰糕一样”,就是这样一个病,难倒了一众大夫,懂点中医的人就觉得“这不就是个寒症么,艾灸艾灸就好了”,要是真这么简单,那就好办了!
李素领教授说:“这病症看着简单,其实内蕴玄机。”
中医看病的过程,其实就像是警察破案,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就让我们看看李素领教授如何望闻问切。
“为啥得的这个病还有印象没有?”
“去年五一前后,杭州天还比较凉,宿舍人非要开空调,空调风对着我肚子吹,就开始腹痛腹泻,后来腹泻好了,肚子凉疼这毛病就落下了。”
“怕冷?身上有劲没有?”
“有点怕冷,尤其是肚子,腿凉的很,身上没劲,困。”
“反酸烧心打嗝有没有,口黏口干口苦不,吃饭睡觉、大小便咋样?”
“睡觉一直都不太好,可能和我精神压力大有关,吃饭还可以,有时候有口干口苦口黏,没有反酸烧心打嗝,大小便正常。”
“其他还有啥不舒服没有?”
“就这些了。”
望舌,“舌质暗红,苔黄腻。”
切脉,“脉沉弦。”
重新回顾这个病例,患者病源于吹空调,空调性凉,是中医所讲“寒邪”,吹得是腹部,中医认为“脾主腹部”,所以寒邪实际伤到的就是脾胃,脾胃一伤,则百病由生。反复给大家强调,天冷注意腹部保暖,少吃生冷瓜果,其实都是为了避免脾胃受到损伤,尤其小孩子体质虚弱,要注意这一点。
搞明白了这个病的原因,是不是温散寒邪,这病就好了,并不是,因为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疾病也在变化,我们要根据现在的症状,辨证论治。
《伤寒论》上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简而言之就是了解患者现在的症状,搞清楚病邪侵犯哪些脏腑,然后在进行治疗,充分考虑了疾病的动态变化。
患者目前的症状是腹部冷痛,下肢凉,身困乏力,时有口干口苦口黏,睡眠差,吃饭可以,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沉弦,
看起来有寒有热,矛盾重重。
一开始寒邪侵犯人体,损伤脾胃阳气,脾不能运化水湿,所以体内有了寒湿,寒湿反过来又会损失阳气,寒湿在人体呆的久了,也会化热,就像是麦秸秆堆在一起,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热量,是一个道理,人体的气是流动的,体内有寒有湿有热,也会阻碍气的流动,造成气郁,气郁也会化热,这些看似矛盾的病邪,在人体内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互相影响,共同破坏人体,产生了一系列症状。别看起初得病只是因为寒邪,经过误治,现在已经是寒湿热郁虚错杂,单治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其他几项。
李素领教授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病邪,首要梳理人体的气机,把气理顺了,再把垃圾排排,人体自然就恢复正常运转,故选用两大名方“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具有调畅中焦脾胃气机,调和寒热的功效,小柴胡汤也是梳理人体气机之方,两方合用,李素领教授称之为“柴胡泻心汤”,正对疾病病机,再加一些化湿,安神的药,最终选用了黄连、黄芩、干姜、半夏、藿香、佩兰、柴胡、党参、合欢皮、夜交藤、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共奏和解少阳、平调寒热之功。
结果患者服完1周就感觉明显减轻,经过一个月的调理已经基本痊愈。
跟诊李素领老师的过程中,见过太多求医无门的患者,最后在老师这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也更坚定我学习中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