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 (2015年12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一直深刻在心里的母爱
朋友深夜打来的电话。她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同班同学的妈妈,也就是“妈妈友”。
全家人与开寿司店的她来往已经20年以上了。
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能有自己的时间只能是深夜了。
一直在深夜聊各种话题,互相帮助,直到现在。
她的儿子开始一个人生活了。
她说,她去她儿子的公寓祝贺,做晚饭、洗衣服,满头大汗地做了崭新的窗帘。
然后回去的时候儿子只对她说了一句再见。听到这句再见就生气了。
为什么不能说句谢谢妈妈呢。不应该就说句再见吧,感到有些失落。
在她小时候,她父母就离婚了,是跟着父亲长大的,从中学开始就操持了一切家务。
她叠的衣物在现在的人看来也是赏心悦目的。
想给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事情,这样想着,拼命地做到现在。
”那也挺好”我回答时突然想起了自己7岁时的事情。
当时我的母亲也在上班。某天,第一次有朋友来要我家里玩。
在那前一晚,一起泡澡的时候我跟母亲说了这个事。“明天。某酱和某酱”。
母亲只是默默地听着。第二天一回家,餐桌上的纸碟子里规整地摆着我们几个人的好几种点心。
虽然不是自家做的蛋糕和昂贵的点心,但我还是骄傲地说“吃零食咯”。
原来如此。爱会突然苏醒,然后充满心中,一直活在那里。
她对儿子的爱,从现在开始也必定会一直在她儿子心中成长。
【问题8】
(1)
如何早早看穿没有价值的事,排好优先顺序,高效地完成工作。这是聪明地获得成果的方法。
我想在面前的前辈们中,这样做的人也很多吧。
但是这样做的人的问题是,判断工作是否有价值的核心成了自己。
结果就是,“自己是否能高效工作、自己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成了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这样的话,大家就只会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到的事。
(2)
以下是某公司传阅的文件
关于年末休假时出差费用报销资料的提交
12月份出差费用报销申请资料的截止时间不是月底,在25日截止。
25日前受理的报销,报销费用在1月末转到个人银行卡。
超过25日的部分在2月末转账,请知悉。
忘记提交发票和信息填写错误的部分也在下次开账后处理,请一并知悉。
另外,1月份的出差费用报销申请,在休假后开始受理,截止时间跟平常一样,到月末。
(3)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仅是记忆力、还有计算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相关的、好些被认为是琐碎的工作都交给电脑在做了。
人们不仅在体力劳动上的解放,也摆脱了脑力劳动的负担,尽量将自己的力量转向有有创造性的工作。
但是,创造力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建立在记忆力和信息整理能力等大脑的基本能力之上的能力。
(4)
对任何人来说,如何控制好情绪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控制好情绪不单单指在社交场合巧妙地展现自己。
不如说还要,通过情绪的多样复杂,通过屡屡难以预料难以控制的情绪变化,感受自己还活着。
一方面要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一方面又要不被自己的情绪支配。
【问题9】
(1)
下面是某个电影导演写的文章。
只要比赛还在继续,胜负就未分。人生就是在胜利与失败中前行的。
但是,在比赛中就会渐渐感觉到胜负,没有意义的失败就不存在了。
因为技能提升了。
用影视界的话说就是我在电影制作的系统里插入了不会大败的机制。
那就是与他人共事。如果电影制作现场有他人的客观视角,他们就能防止我制作出自以为是的作品。
然后我只和优秀的人联手,比起我一个人考虑所有,这样电影的质量会高得多。
只要比赛还在继续,就可能有意料之外的结果。
以前有场比赛,以为输定了,到后来却赢了。
以我为例来讲的话,一直努力认真地拍电影,在获得一定的好评后,以前被称为劣品的作品也会受到这个好评的普照,重新得到评价。
所以一定不能中途放弃。但是一直想获胜也是不可以的。
不决胜负的话,是赢不了的。但如果满心都是取胜、绝对不能失败的想法的话,就会背负过多的心理负担,导致失败。
(2)
尽管生活环境在急剧变化,但是因为我们神经的传递速度和感知的反馈时间没有变化,所以可以推测人类能够意识到的课题数量不会有很大变化。
这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能获得各种信息,想做的、实际上能做的可能性提高了,实际上能做到的事情也并没有增加那么多。
当然,由于技术发展,完成一件事的时间大大地减少了。
就拿我自己说,自从开始用电脑写论文,每篇文章所需的时间减少了不少。
特别是在誊写和作图这些手动作业的部分减少了相当一部分时间。
话虽如此,但在论文构思时所要时间并没有减少什么。
相对应的思考的时间是无法避免的。
人要做完一件事,是必须要花一定时间的。但是如果通过技术升级、经验、学习,没法将那个时间减少到满足膨胀欲望的必要时间以下会怎样呢。
当然基于潜在的可能性,在这膨胀的欲望中,实际上能够被满足的只是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 想做的、能做的事情明明很多,却无法将其实现的困境。
这样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时间比以前(能做的事情很少时)还要紧张,还要忙,想做却做不到的感觉可能会更强烈。
(3)
在步行时速4千米左右的情况下,将类人猿的四足行走和人类的两足行走进行比较,发现两足行走更加省力高效。
而且走得越远省力效果越好。
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类被环境所迫需要在慢速下长距离行走,从而采取了站立两足行走的方式。
这点跟初期的人类想要慢慢走出热带雨林的猜想完全吻合。热带雨林以外的地区果实分布零散,需要在很大的范围内搜寻。
使这个成为可能的行走方式,两足行走变得有利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全体成员一起长距离行走是困难的。因为有不能快速长距离行走的伙伴,比如孩子、妊娠的女性还有老人。
因此,有体力的男性组成一个小群体开始广泛觅食,然后将果实带回来跟女性和孩子共享。这就是食物共享的假设。
但是走出热带草原的猴子没能进化到两足行走。为什么只有人类进化了呢。
那是因为,走出了热带草原的猴子和狒狒中,雄性的体格变得比雌性大,獠牙变得十分发达,保护着整个群体。
而且肠胃功能更加强大的他们,没有必要像人类一样大范围地搜寻食物。
另一方面,人类的祖先男性体格并不大,跟女性没什么区别,犬齿也退化了无法做武器使用。
这也说明了人类男性选择不跟捕食动物争斗,而是避开它们四处觅食的原因。
【问题10】
以下是比较历史学家和历史小说家的文章。
在历史学中,探明历史事实就不用说了,在说明新的历史发现时也要提供文献或遗物一类的证据。
而且因为大家都把这些历史材料当作发表基础,历史学家的历史观是可以相互指正的。
这和 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发表新理论时必须要拿出论据、提供他人可以理解的论理是一样的。
但是在小说中要提出这样的论据是不可能的。
最近有人要求历史小说家也拿出历史研究者一样态度,我想这是没有道理的。
果然只能说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原本就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方法。
还有下面的故事或许也能参考下。
有次向理科天文学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发现彗星和小行星的人中,业余的天文学家比较多呢?"。
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报纸的报道,发现天体现象的专业的天文学家是意外的少。
然后天文学的老师告诉我“在天文学的最前端,比起发现彗星等,
做得更多的是:使用大型的电波望远镜,持续接收宇宙从某个方向发来的电波信号,然后通过分析那个数据推测宇宙的大小,研究宇宙形成的原理。”
历史学家和历史小说家的差别也跟这点类似。
无意将历史小说家视为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但是同样是对待历史,可以说两者的立场是不同的。
历史小说的话经常会提取大家都知道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创作,但是历史研究的话,基本是以大家都不知道的人物和事件为切入口进行史实的探索。
还有,比起研究 在政治斗争中谁以怎样的手段取胜了、这样的政治中有机的人类行动,彻底研究制度性的政治系统的变迁是的主流。
因此,历史学家很少会发表让世上历史爱好者惊讶的新言论。
当然,属于研究机关的天文学家,不是不关心彗星。同样历史研究者也并非对主要的历史话题没有兴趣。
但是,研究者知道,通过不断研究乍看之下毫无乐趣的事例,发现可以修正沿用至今说法的新观点。
就是说为了迅速(跳跃式地)推翻公认的说法,从特定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资料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
【问题11】
A
多数人认为,现在年轻的一代,就像“远离轿车”等词语象征的那样,是不喜欢消费的一代。
对于曾经年轻人热衷的高级车和奢侈品全然没有兴趣的年轻人正在增加。
作为原因之一是,收入减少、对未来不抱希望而趋向节约的年轻人正在增加。
还有,因为(多亏了)出生之后就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物欲很低。
话虽如此,那样的年轻人也不是完全不消费。他们不仅为物质买单,也为跟他人交往、共处花钱。
B
纵观年轻人的消费情况,现在的年轻人受到(通货紧缩和物流环境的进步而带来的消费社会的成熟化和以通信为首的技术的升级)的恩惠,
比起泡沫时代的年轻人,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商品,享受到更多服务。
由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周到的服务、娱乐的多样性,选择的对象也在增加。
由于这样的变化,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对(那些泡沫时代年轻人想要的)车子和高级奢侈品的兴趣正在减小吧。
就是说,不是说年轻人不花钱,而是现在变得不花钱也可以,由于价值观的变化想要的东西也在发生变化。
【问题12】
山的风景画,世上要多少有多少。
不管是日本画还是西洋画,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画家都选择以山为题材。
虽然作为主题的山有着各种各样的意味,我个人还是没有被其画作吸引。
为什么呢?
大部分登山者看到山时的感慨大都是相似的。
都是用老一套的观点来赞美山,雄大、险峻、包容等,将这样的印象藏于自己的心中作为美好的回忆。
还有许多山岳画家和山岳摄影师,也是创作类似的作品,在狭小的市场中也有不少进行再次复制的。
但是,留在登山者心里的山景本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应该将其视为无法确定的、有活力的风景留在记忆里。
看风景的人留下的印象,还有山景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与时刻变幻的大海对比,人们心中巍然不动的大山也有被引作例证的时候。
山真的是不动的吗?
作为一个登山者我是这样想的:山一直在动。
那不是像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那样的大幅度的运动。
即使远看是一层不变的,但是沙尘随风而起、山腰植被在阳光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溪流将山谷越挖越深,这些是时刻在变化的。
细小的物理变化一直在持续,小生命的死亡和诞生一刻也没有停下的地方,就是山。
都市风光都成了近代都市多样化研究的对象,但是表现(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山的方式为何还是这么单一呢。
这或许可以从(都市人的生活是与时刻变幻的大自然相背离的) 中找到答案。
因为没有做出(能感觉到山变化程度的)观测,所以感觉不到其变化。
就算是在山中生活了几十年的画家也是如此,表现出来的山景能跳出前文所述范围的少之又少。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跟都市生活者不同,将对山的美好想象放在首位,这样就可能无法表现出山的真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