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后悔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第
3
0
期
读者(@呦鹿先僧)问:
“我们应该如何做选择?”
慢慢您好,有个问题想请教你。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就是在面临选择时,其中一个选择是客观上更好的,但内心知道另外一个选择会让自己更快乐。
当你选择了令自己快乐的,客观上的不好会产生内心的自我谴责感,让自己很难受;
如果选择了客观上更好的,内心又会觉得难过、不快乐,好像无论怎么选都会后悔。
我选择就面对这样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比较大(不太方便说)。
究竟我们应该遵循内心的快乐,还是抑制自己的情感选择“对”的那个呢?
慢慢答
感谢你的留言。
正如你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选择。
或许是专业的选择:金融或者计算机;又或许是职业的选择:教师或者自由职业;又或许是城市的选择:大城市或者家乡;
这些选项各有千秋,有的客观条件上更充裕,能被主流接受;有的主观感受上更喜欢,能令自己快乐。
也正因为这种客观和主观上的不统一,我们在做选择时才会感到纠结、艰难。
今天,不少省份的高考成绩出炉,有些读者应该会有选专业的纠结。
借着你的提问,我想和大家聊聊我对人生选择的三点看法。
第一
不被客观因素控制
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客观理由”不断徘徊。
“这个专业前景好、这份职业薪资高、这个城市空间大......”
这些客观理由,给我们提供了安全感,似乎能更好地保证我们的未来。
但如果,我们把“客观理由”当作一切选择的判据时,就很容易被“客观”控制。
在经济学上,称为理性经济人,即完全按照“客观选择”来获取最大利益的利己者。
可是,这些“客观选择”给予的安全感,或许是虚幻的。
首先,谁也没有能力完全预料未来。
十年前吃香的专业,如今可能人才饱和。
五年前高薪的行业,现在或许逐渐衰落。
甚至一年半前的疫情,对每个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我们按照“客观选择”来做判断,相当于把未来交给动荡不安的外界。
其次,一味地按照客观去做选择,也剥离了人的自主性。
在客观模型下做的选择,只不过是我们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得出的最优解。
想象一个世界,大数据帮你客观地运算了所有选择,它能告诉你哪份职业、哪座城市,甚至是哪位对象客观上更好。
这样做选择,精准且便捷,但却让人隐约感到不适。
不适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选择不因“我”而选,而因“客观理由”而选。
我们作为人的自主性就被“客观”彻底吞噬,很容易成为“客观的奴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你选择了客观以后,内心会感到难过、不快乐。
第二
避免用幻想逃避现实
你也许会疑惑,既然全凭客观来选择不好,那我们以“快不快乐”做选择就好了吗?
遗憾的是,也不完全是。
曾经有个来访者就跟我说过,爸妈希望他好好念书,但他觉得读书不是快乐的选择。
他想追随自己的快乐,辍学去做一名电竞选手。
为此,他跟爸妈闹了好长时间。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玩游戏也不能让他快乐了。
因为那阵子他老是输,他的电竞之梦也因此破碎。
所以你看,以“快不快乐”作为选择的标准,也不是很靠谱。
快乐的感受,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打开我们的手机,大数据就会给你呈现很多这样的快乐。
一段视频、一件商品、一处景点,甚至是一份工作。
它为我们灌输了大量“快乐选择”的模板。
假如我们不加以验证,把未经审视的“快乐”当作路标,就很可能跌入幻想的陷阱。
第三
这是自我探索的契机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选择呢?
我认为核心在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选择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时常都会有举棋不定的时候。
但也正因如此,它反而成为了自我探索的一个契机。
如果你尚未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妨先去选择自己喜欢的。
因为只有选择自己想要的事物,验证和探索之路才能正式开始。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有可能会后悔,也有可能改变原本的想法,更有可能不如人意。
但幸好,随着每一次的验证和探索,我们会对“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更清晰的认识。
也只有一次次来自“我”的选择,一个真正热爱的事业才能慢慢地被编织和构建起来。
最后,愿你能做出你的选择,愿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