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学』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的特点是步行数十米至数百米,即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继续行走时症状进一步加重,休息片刻,症状既明显减轻或消失,又可行走,但行走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临床上本症最常见于腰椎椎管狭窄症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因造成本症的机理不同,治疗上有明显的不同。
腰椎椎管狭窄症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其病缓慢,常先有慢性腰腿疼病史,有的可达10余年以上。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直立、后伸腰、平卧时症状加重;弯腰、下蹲、坐位及屈膝侧卧时症状减轻,不少患者可骑自行车10公里以上无明显症状。做腰椎CT可明确诊断。治疗上,因腰椎管的骨纤维性狭窄一般不会自行解除,故已产生持续性压迫而症状较重者宜手术治疗。在早期狭窄尚未形成持续性压迫者可先使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虽不能消除椎管的骨与纤维结构增生,但可消除神经根、马尾、硬膜与硬膜外组织的炎性水肿,从而解除压迫并使症状缓解。方法有卧床休息、骨盆牵引、腹肌锻炼、理疗、腰围保护及适当的抗炎药物治疗等。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全身性疾患,导致大中型动脉管腔的闭塞,使肢端缺血,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吸烟等因素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症状的轻重与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有密切关系。早期出现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查体见远侧动脉减弱或消失。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皮下脂肪消失、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指甲增厚和变形,后期可出现静息痛、足趾冰冷、紫绀、坏疽和溃疡,患肢抬高时症状明显加重。做血管彩超可明确诊断。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为降低血脂和血压,控制血糖,解除血液高凝状态,促使侧支循环形成。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济南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