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啄声
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等的声音。张中行先生写过一篇《剥啄声》,说他“也许越老心情反而不能静如止水吧,有时闷坐斗室,面壁,就感到特别寂寞,也就希望听到剥啄声”。如果没有剥啄声,没有朋友来访,就会觉得像是被人忘却,非常怅惘。人活世间,总是愿意“哪怕是短时,住在有些人的心里”。
从前,朋友间的见面,真是一件大事。朋友本来说好要来的,却迟迟不来,于是就坐在灯前一直等到半夜(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朋友真的上门了,真是太开心(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朋友要走了,就一直送一直送,一直送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人心理脆弱,清醒时不敢面对,以醉酒来麻痹自己,但“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心里更难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况起了变化。安迪·沃霍尔这样描述纽约:“有时你会碰到熟人,你们很久未见,比如五年没见了,但你们不会因为见到彼此就改变当下的节奏……一种轻松的寒暄。轻、淡、即兴,很美国。没人提不妥的问题,没人浪费时间。没人歇斯底里,没人打乱节奏。”
最根本的改变大概来自智能手机。现在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很多的“剥啄声”——微信提示音。张中行先生说剥啄声“常常能够化枯寂为温暖”,但是如果剥啄声一天到晚响个不停呢?久旱逢甘雨,是巨大的幸福。水龙头坏了,一直滴漏,则是扰民。剥啄声可能亦是如此。太多的剥啄声,非但不能“化枯寂为温暖”,反而会钝化我们对友情的感觉。我国有些大城市的情形已经和纽约相似,如果友情“进化”成这样,真是莫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享受剥啄声,需要关掉一些剥啄声。尤其是,当你寂寞,想听到一些剥啄声时,忍一会,不要马上就发一条朋友圈,剥啄声秒到。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18年12月27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