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在瓷器上的山水花鸟、行云流水
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人最懂瓷,也最会玩瓷。而瓷画(又称“瓷版画”)就是在陶瓷工艺基础上的“文化升级”,是将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瓷画 · 演变历史
瓷画 发展萌芽
随着中国传统瓷器的发展,唐朝开始,瓷器开始进入生活装饰。明代中叶,西方珐琅传入中国,增加了斗彩和五彩,为陶瓷绘画艺术增加了不少颜色。瓷画开始逐步被人关注。
▲明代五彩瓷花觚
瓷画 大起大落
清代以后,彩瓷色釉发展到五彩缤纷的境界,一批文人开始介入学习,瓷画也由此慢慢兴起。自釉上彩绘在清代流行后,许多瓷器店也开始购买白胎瓷请画家彩绘,并自设红炉烧制。
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如今的南昌中山路繁华地段开设了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替客人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开创了瓷画在南昌发展的先河。杨树藩、杨厚兴、邹昆仑、杨知行等名人都曾跟随过梁兑石。随着瓷庄的陆续普及,一大批瓷画家也随之诞生。
▲ 杨树藩画肖瓷画作品(左)、江西丽泽轩瓷庄字样(右)
抗战时期,日军逼进南昌,绘瓷艺人被迫四处逃难,南昌瓷画收到了重创,却也将瓷画艺术带往各地。
瓷画 走出国门
上世纪40年代始,南昌瓷画走出国门,远走东南亚。改革开放以后,香港摄影家仇永平与南昌瓷版画艺人联合创作了一大批瓷版画精品,向世界各地推介南昌瓷版画,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艺人也来昌学习瓷版画艺术,奠定了南昌瓷版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瓷画 · 特殊的非遗
瓷画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发展历史至今不过百年,却禀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而辉煌的文化渊源,是在中国古代陶器、彩绘和传统绘画、西方摄影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
2008年6月,瓷画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顺治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左一)、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纹棒槌瓶(右一右二)
延伸阅读:
“清顺治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觚”描写的故事来自《史记》的《司马相如列传》,明中晚期孙柚将司马相如的故事编成传奇《琴心记》,讲述司马相如得到岳父资助却在归成都途中被洗劫一空,文君生病卧床不起,后得知夫人之病无碍,其运亦亨,不禁大喜。返家时于升仙桥小歇,家童青囊进言相如莫忘前程,相如当即在桥柱上题下:“若今生不乘驷马高车,誓不过此桥。”归家后不久果真接到皇帝圣旨,赴京应差,享受豪华。此觚画面所绘人物还有卓文君与丫环,此当是戏曲在民间流行后,一些细小情节会不断按照人们的喜好加以修改。
“清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纹棒槌瓶”2011年在北京保利以126万元成交。所谓“青花则取其沈静。五彩则喜其豪宕。”《陶雅》评点康熙五彩更以“奇诡”二字形容,与此器吻合。
瓷画 · 神奇的泼墨技法
在基本瓷画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尝试将国画技法中的泼墨技法完美的呈现在陶瓷之上,产生不一样的视觉观感。而且,瓷画的保存时间远远大于宣纸,能更好的保存画作。
国画的泼墨技法是运用大笔蘸上饱和的墨水,飞快的在宣纸上挥洒,使其自然成形,待墨迹干后,再进行二次晕染绘画。
而瓷画的泼墨画法即为采用画笔蘸墨,泼洒于画纸之上,根据其所显现出的不同形态,即兴发挥,创作图画。
要有高超的技艺又要对颜料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使画面产生泼墨之特殊效果。相比较于载体为宣纸的国画泼墨,水彩泼墨对材质掌控性的难度更大。对创作者的美术素养要求也极高。
泼墨瓷画的绘制技巧
在瓷画大部分泼墨完成之际,根据画家自己的创作思路,仔细体味泼墨所形成的物象形态,再对物象进行细致地勾勒。画家要完好的把握画面整体的构成,多留“空白”,营造出画面的虚实远近、层次关系,做到开合有致,对于云水屋宇、树石皴擦的描绘要兼工带写,使得屋宇和树石在抽象中显现出具象感,这样的作品既结合了瓷本身的特点,又不失国画的韵味。
泼墨瓷画的颜料选择
在颜料的运用上,国画与瓷画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焦、浓、干、湿、淡。而对于瓷画来说,新彩才是作画色彩的首选。它不仅颜色鲜艳亮丽,色彩种类丰富,还能够满足不同的作画要求,既能达到油画的效果,又能表达中国画的神韵。既有古典气质之美,又符合现代色彩的时尚潮流。更重要的是,新彩是用油调配的,与瓷板的泼墨背景独立存在,又不影响画面效果。
泼墨画法是中国美术里的一项独有的绘画创作技巧,对画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较为严苛的,必须要有深厚的画技底子和对于图形感观的艺术创造能力。在瓷画上用泼墨山水的技法,加之用高温颜色釉工艺,独创出独特的泼墨瓷画精品。
(本文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家传世”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家传世”
欢迎踊跃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里行间的相逢,也是一种缘分
—声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图片源自网络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