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研究生师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冲突浅析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倍增、高校的扩招、高校管理制度的变迁等因素,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师生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尤以师生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最为明显。高校教师和学生出于不同的职责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师生的角色主要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高级学者与初级学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等。在不同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境中,他们的角色会进行不同的结合,这就免不了会产生师生角色冲突。本文将从研究生师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同角色出发,分析身份差异、目标差异、人际关系差异引起的师生角色冲突。
一、“设考与被考”的身份差异引发角色冲突
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动对学生进行学术教学的人,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进行学术学习的人,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可能会因此对学生采取严格的管理,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想要接受的管理方式不同。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是一个成年人,对于教师较为严格的管理或多或少会产生不满。当教师与学生因为不同的身份分别扮演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免不了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引起角色冲突。比如,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修完规定学分,完成学校关于学术发表的规定任务,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虽然这些要求是学位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但执行者都是教师。哪怕是最简单的期末考试甚至课后作业,也能看到“教师设考”和“学生应考”的角色区别,增加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
二、“唯学术与微学术”的目标差异引发角色冲突
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国家有关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的牵引下,高校逐步强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衍生出教师目标的'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偏差。”[1]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在个性目标的驱使下会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有可能是在学术中立志有所作为,也有可能是在学校中得过且过,亦或是满足于混得一个毕业证。当教师与学生扮演着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角色时,也免不了会因为目标不统一而引起师生角色冲突。比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体现出“唯学术”的色彩,“不发表就灭亡”像是高悬之剑,因而希望研究生也能100%投入学术。但研究生基于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兴趣志向,常常徘徊在“学术道路”和“非学术道路”之间,更容易“微学术”而非“唯学术”,也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冲突。
三、“权威与自由”的人际关系差异引发角色冲突
导学关系应然状态是“协同合作”[2],需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常常有“不怒而威”的效果,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教师的交往风格相对来说非常稳定,很难在人际关系层面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师权威型”师生关系在遇到例外情况时会面临挑战。比如,有些教师与学生交往过少,不了解学生的特殊情况,惯常的交往方式可能失灵,造成“因为不了解而未能因材施教”。有些研究生只求混学历,躲避学术任务,也会以“追求自由”为借口对抗教师权威。
勒温将教师的领导风格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所罗门将学生的学习风格分为沉思型与活跃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师生交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无论教师是什么样的领导风格,他们都是教育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实验、发刊,学生总是“尾随”其后。设想一下,当一个权威型的教育者,遇上一个直觉型的受教育者,教师高标准要求,学生不仅无法提出有效的措施,还经常就直觉论事,这难免会引起师生冲突。
总之,从引起师生冲突的原因来看,其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值得我们继续深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1):27-32.
[2]吴玥乐,韩霞.高校导学关系的协同共建——基于导师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J].教育科学,2020,36(0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