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学家唐容川:阴阳水火气血论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

01

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

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

如《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气既生,则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

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

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气挟水阴而行于外者也。

太阳之气,上输于肺,膀胱肾中之水阴,即随气升腾,而为津液,是气载水阴而行于上者也。

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

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

又有肺之制节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以及肾中阳气不能镇水,为饮为泻,不一而足,此病气即病水矣。

总之,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02

是以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得人参甘寒之阴,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故气得所补益焉。

即如小柴胡,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气。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如雨露之降,五脏戴泽,莫不顺利,而浊阴全消,亢阳不作,肺之所以制节五脏者如此。

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咳,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制节不达于下也;外则蒸热,水阴不能濡于肌肤也。

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猪苓汤润利以除痰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

即如发汗,所以调卫气也,而亦戒火攻以伤水阴,故用白芍之滋阴,以启汗源;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观之,可知滋水即是补气。

补中益气汤,六君子,肾气丸,是皆补气之方也,何以绝不滋水哉?

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道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

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故补中汤用陈、术以制水;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肾气丸亦用利水之药,以佐桂、附。桂、附以气药化水,苓、泽即以利水之药以化气。

真武汤尤以术、苓利水为主,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固并行而不悖也。

且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能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

然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故小柴胡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

总见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能知此者,乃可与言调气矣。

03

何以言火即化血哉?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

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

男子则血之转输无从觇验,女子则血之转输月事时下

血下注于血海之中,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也。

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

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

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丹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炙甘草汤所以用二冬、阿胶,皆是清水之法。

至于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

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炙甘草汤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肉桂以补心火,皆是补火生血之法。

其有血寒血痹者,则用桂枝、细辛、艾叶、干姜等,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

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

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

故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一阴一阳互相维系。

而况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

又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

水火二藏,皆系先天,人之初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藏,全赖于脾。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

治血者,必治脾为主,仲景炙甘草汤皆是此义。以及大黄下血,亦因大黄秉土之色,而大泄地道故也;地黄生血,亦因地黄秉土之润,而大滋脾燥故也。

其余参、芪运血统血,皆是补脾。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亦宜以脾为主。气虽生于肾中,然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

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水道下行者,犹地有江河,以流其恶也。津液上升者,犹土膏脉动,而雨露升也。故治气者必治脾为主。

六君子汤,和脾利水以调气;真武汤,扶脾镇水以生气;十枣陷胸等汤,攻脾夺水以通气,此去水邪以补气之法也。

又有水津不灌,壮火食气,则用人参滋脾以益气,花粉清脾以和气。

凡治气者,亦必知以脾为主,而后有得也。

李东垣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也。

朱丹溪治病以血为主,故用药偏于寒凉。不知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缓也。

此论不专为失血立说,然治血者必先知之,而后于调气和血,无差爽云。

(0)

相关推荐

  • 叶选医衡-胃

    ​哕逆咳逆干呕呕吐五证辨 哕逆者,哕而气逆也.俗所谓发呃.吃逆.吃忒,总当名哕是也.咳逆者,咳而气逆也,咳嗽之咳也.干呕者,空呕也,声出而物不出也.呕者,声物兼出也.吐者,物出而声不出也.此数者,方书 ...

  • 名医周慎斋详解名方——补中益气汤

    周慎斋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周氏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的诊治.今天我们就跟随周慎斋 ...

  •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

    唐容川在<血证论·阴阳水火论>中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通则血足 ...

  • 唐容川[中西贯通清代医学家]

    唐容川著有<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两卷(1892),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在内科的治疗方面,中医的优越性确 为西医所不能及,主张&q ...

  •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灵枢•五色》面诊

    望形察色 形是肢体.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脉更难.今且举其大略.使人得其门径.西医于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言五色命于 ...

  • 民国大家唐容川

    <血证论>,是清代着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

  • 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 ...

  •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

    另外,唐容川<血证论>里面也有一些记载,他说口苦是胆热,这个和前面没有什么差别,口甘是脾热.口苦胆热用什么方子呢?用小柴胡汤加黄连,口甜用甲己化土汤(白术.甘草)加天花粉.茵陈.黄芩.石膏 ...

  • 唐容川本草问答摘录一20210310

    ​唐容川本草问答摘录一20210310 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而物理相感又有不在形色气味上论者.譬如珀琥拾芥,磁石引针,阳起石能飞升,蛇畏蜈蚣,蜈蚣 ...

  • 阴阳水火气血论,开合枢的原理,临床运用

    古派巨灵针灸尊<灵枢经>为针经圣典 灵枢经里的"开合枢" 的道理不大好讲,本文利用唐荣川的阴阳水火气血论,来论述"开合枢"的关系,以及临床案例分析解 ...

  • 学习资料唐容川对气之发挥

    本文选自<本草问答评注> 唐容川进士对气之发挥,可补<内经>及汉唐以下诸家之不足,如云"水即化气",因"气著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