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夷坚志讲了很多吃大蘑菇中毒身亡的例子。散漫想来,宋代人好吃,喜欢吃些特异类的食物,花花绿绿的大蘑菇带给人珍馐美味的想象,所以不管不顾,吃了再说。
【原文】
临海县承恩乡富室毛三五助教生三子:长曰惟脩,入太学。次惟彰,娶宗室女,得官。俱死于靖康围城中。助教在乡里忧悼,亦亡。幼曰惟谨,读书不成,家赀日以衰削,遂买扑酒坊。绍兴二十一年,其仆徐九樵薪于近山,得大菌于高木,俗谓之镬□蕈者,重数十斤,束缚持归,献其主。惟谨喜甚,令徐仆烹饪以荐朝餐,呼二子共食,才放箸,皆死。妻以前一日适母家,独免。毛氏为富累世,助教以宽厚称长者,深得乡誉。至是一门殄绝,无不嗟惜之。
临海县(现浙江同名地)承恩乡富室毛三五助教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惟脩,进入了太学;老二叫惟彰,娶了宗室女,得到一个官职,两个儿子都死在靖康年的围城之乱中。毛助教在乡里很忧伤,心中充满哀悼的情绪,最后也死了。他小儿子叫惟谨,读书没有成绩,后来,毛家的资产日益衰减,惟谨于是承包了一间酒坊。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一天,他的仆人徐九到附近山中砍柴,在一棵高大的树木上得到一只大蘑菇,就是俗称的“镬□蕈”,有好几十斤重,徐九采下来,捆好后带回家中,把这大蕈献给主人。毛惟谨特别高兴,就让徐九烹饪一番当做早餐,还招呼两个孩子一起吃,父子三人刚刚放下筷子,就都死了。惟谨的妻子前一天去了她母亲家里,唯独免于此难。毛家累世都是富户,毛助教以他宽厚的性格被乡人称为“长者”,深得乡里赞誉。没想到最后结局竟一门绝户了,知道此事的人没有不叹惜的。【祥宏点评】:镬□蕈中的“□”是“匚”中一个“敢”字,因为普通字典查无此字,以“□”代之;助教,低级文官职,一般情况下,“助教”的获得往往通过捐资、纳粟得到;宗室女或称宗女,指赵姓皇室家的女儿,宗谱上有名分的,娶了宗女的人可以得到低级官职,而不用通过科考;长者,传统社会对那些德高望重又富有资财者的称誉;镬匚敢蕈,当地对某种大蘑菇的俗称。蕈,即指蘑菇。《夷坚志》讲了很多食用大蕈后致死的故事,当时的百姓看来喜欢食用莫名大蕈,似乎从来不想这东西能不能吃;传统来说讲究三世因果,也就是说本世人生是上一世生命的结果,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情况:好人往往没好报,坏人往往活的欢。恐怕毛助教一家就是这个情况;买扑,可粗略理解为承包。酒坊,通常有官府背景,因为酒在宋代是朝廷专控商品,私酿售卖酒是违法的;临海县承恩乡,现临海市小芝镇一部分,承恩乡的名字曾一直保留到清代。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0-聊聊《夷坚志》里的“植物”)(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