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唐代宗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他虽不是唐朝灿若星辰般诗人中的名家、大家,但一首《枫桥夜泊》却是最著名的唐诗之一。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王若水点评:
《枫桥夜泊 》又名《夜泊枫江》,入选《唐诗三百首》,千古传诵,古往今来对此诗的解释是千奇百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姑且就我的浅薄水平一做赏析。
诗题《枫桥夜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即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这一题目给读者的感觉是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是夜晚的情景和感受,不错,全诗的内容正是这样,可是四句七绝,却是用倒叙的手法,从第一句天将黎明的景色写起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出月亮西坠,天将破晓,这时乌鸦开始啼鸣,江南秋夜,也是满天寒霜欺骨的。诗人这时已经早早醒来,回想起昨夜泊船岸边的景色,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愁苦的诗人是伴着这凄冷的秋色入眠的。这愁是悲秋之愁,羁旅之愁,还是国破之愁(安史之乱),诗人不能入住城中旅舍而只能泊宿舟中,自有他的苦衷,这苦衷他没有在诗中说出来,是不必说出来还是不能说出来?总之是满腔的愁绪。这舟中的睡眠条件,秋夜的睡眠环境,愁闷的睡眠心情,都不会使人安然畅游梦乡的。本来就没有睡得很踏实的诗人,又被半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惊醒,在客船中孤独的等待天明,等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时候,客船即将出发了吧。
全诗倒叙的写作手法,营造出的秋夜泊宿的凄清氛围,就是为了突出本想对愁而眠而不得眠的愁苦境遇。不得眠固然有客观的原因——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更是因为主观的内心愁怨,写出来的客观原因是次要的,而没有写出来的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所谓“意在言外”,愁更愁。
诗中的“夜半钟声”似乎有些奇怪:寺庙一般都是晨钟暮鼓,夜半敲钟似乎有违常理。所以宋朝时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确有打半夜钟的风俗,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或许诗人张继也是奇异这少见的半夜的钟声,而将无眠的原因嗔怪于兹,留下这“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
《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垂露,斜辉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李都蔚点评:
张继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皇甫冉交情深厚,情同兄弟,但具体事迹流传下来的却没有。我们只能从两人的诗词中略窥一二了。这是张继写给皇甫冉的一首诗,皇甫冉是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官授无锡尉,在阳羡山中营造别墅,诗中写了春天的晚上,诗人去皇甫冉家作客,两人一同欢乐宴饮的情景。
诗人是避安史之乱,到江南与皇甫冉相聚,所以说“流落时”,国破的“悲”,重聚的“欢”,兄弟两人心情相同。几杯酒越喝越开心,愁情也因为遇到老朋友而淡然了。庭院中露珠顺着花瓣悄无声息地滴落下来,窗外月光的斜辉照射在城墙上,多么的静谧祥和。这时江外吹来的笛声,仿佛使人觉得又回到边塞。
诗人在诗中写到了他和皇甫冉之间情同兄弟,分别之后再次聚首,悲欢与共,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实乃不易。同时控诉了安史之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流落漂泊日久,就是在安顿之后仍是心有余悸,在静谧和谐的环境中,听到笛声就联想起边地的战争,可见受伤之痛甚深。
同为诗人的皇甫冉也有诗歌赠答张继,如《酬张继》:“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诗中可以看出朋友间关心关怀的兄弟情谊。
附:皇甫冉
皇甫冉(约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字茂政。先世居甘肃泾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全唐诗》收其诗2卷,补遗7首,共241首,代表作:《春思》。
《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写了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魂牵梦绕的思念丈夫,盼望良人早日胜利归来的心情。唐朝富盛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但边境戍守的战事不断,当时的年轻人又多有从军征战,立功边疆的志向,远征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在唐诗中成为重要的主题。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是说留守家乡的妻子,在新的一年,春日里莺啼燕语,倍加思念千里之外边关征战的丈夫。“马邑”是秦朝所修筑的城名,汉武帝"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自汉初以来屈辱的和亲政策已告毁弃,揭开了对匈奴大规模反击作战的序幕,唐置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龙堆”即白龙堆的简称,古西域沙丘名,指沙漠。
颔联“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中“层城” 指京师,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汉苑”字面意义是汉室宫苑,唐朝人多为汉代唐,所以这里所说是唐朝皇宫,一般居住在皇宫周围的都是达官显贵。这句是说妻子身体虽然在京城毗邻着皇宫的家中。可是一颗思念丈夫的心已经伴随着明月到达了塞外边疆。
颈联“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中“机中锦字”指窦滔妻苏蕙所作织锦回文《璇玑图》,典故是发生在东晋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手下的大官而被流放到流沙县,窦滔和他的妻子苏蕙夫妻天各一方,苏慧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1个字,纵横29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这句的意思是妻子的思念的心情就如同《璇玑图》一样回环往复,闺阁上的春花绽放,仿佛在窃笑她春宵独眠。
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中用典故,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指主将;“返旆”是班师回朝的意思;“勒”即刻石;“燕然”指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这句是女主人公的妻子期盼出征在外的军队早日得胜,班师回朝,自己的丈夫不但能够团聚,更能够建功封侯,报效国家。
有的评论赏析说这首诗流露非战情绪,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我却读不出来丝毫的这类信息。欣赏一首诗歌,一定要结合历史背景,不要妄自牵强附会。唐朝人,以边疆的保卫祖国,开疆拓土的战争为荣耀,多少王侯将相的孩子都渴望在边疆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本篇的女主人公丈夫的家庭背景就一定显赫,不然不会住在“临汉苑”的皇宫附近,这种贵胄子弟的从军是当时社会主流的风气,在家留守等待的妻子有儿女情长,但更盼望的是出征的丈夫边域立功,为国报效,凯旋而还。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彰显了这首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巫山峡》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又名《巫山高》,是写巫山巫峡的名篇。巫峡自重庆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上接瞿塘峡,下连西陵峡,是长江三峡最雄奇险秀的一段。它峡长谷深,长江两岸,青山不断,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诗情画意,宛若画廊。
首联“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点明巫峡的地理位置。巫峡在古巴国东部,迢迢千里自半空而来。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始于西周时期,战国时期疆域辽阔“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四川东北部分地区,张仪强烈要求秦惠文王攻下巴国未允,次年得到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支持,于公元前316年攻克全境,秦惠文王派张仪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颔联“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说的是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故事,表现巫峡巫山的神秘色彩。战国时迁入楚国的大诗人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写到,他陪同楚襄王游巫山十二峰,楚襄王看到高唐之观上云气异常,倏忽变化,莫可名状,乃问宋玉此何气也,宋玉便对他讲了巫山神女的故事:曾经楚怀王游高唐,白天小睡时,梦见一妇人自称为巫山之女,并愿荐枕席,于是楚怀王便与她在梦中为云雨之欢,欢毕,妇人辞别,称自己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翌日早晨,楚怀王果然看到巫山云雨若含情意,于是为梦中情人立庙“朝云”,这就是“巫山云雨”典故的由来。
颈联“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暄”指温暖,尤其是指太阳的温暖。这句写景,是说无论早上晚上都能听见泉水滴落的声音,无论冬寒夏暑一年四季苍翠的树木常青,此联两句,一句写声音,一句写颜色,声声不息,色色不衰,将巫山巫峡的勃勃生机描绘的淋漓尽致。
尾联“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中“九秋”指九月秋日,泛指秋天。这句是说猿猴哀鸣,耳闻啼声本来就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在清晰寂寥的秋日呢?表达了诗人悲秋的落寞之情。
全诗词采清丽,情意委婉,意境明朗,音韵流畅,浑然天成,写尽了巫山巫峡的雄伟神奇,写景抒情,声情并茂。后来大诗人刘禹锡过巫山时,见古人题诗千余首,他独挑皇甫冉等四人的诗各一首为代表,而明代胡应麟则认为四首中皇甫冉的最佳。所以这首《巫山峡》又有唐人三峡诗魁首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