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漂漂游,捣殃子,二腔
皖北解词︱漂漂游,捣殃子,二腔
漂漂游
方言读音:piǎo piao yōu
简明释义:无所事事的飘荡。
打“漂漂游”,可能是很多人孩童时期的一段美好记忆。
一块土渣巴片,一块小砖片、小瓦片,都是打“漂漂游”的理想工具。手拿渣巴,尽量让大面儿向下,尽可能缩短与地面的距离,用力向水面扔去。那渣巴忽而“切”过水面,忽而腾空,反复多次,直至没入水中。有经验的人,一次能打出十几个连环的“漂漂游”。
但作为颍淮俗语的“漂漂游”,跟那打出若干个连环的“漂漂游”,已不是一回事了。它是说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飘来荡去,俨然一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作派。
旧时,确有那么一些少数的年轻人,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怕累;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眼高手低。于是,只能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真真切切的提笼架鸟满街遛。找机会倒个巧,钻空子沾个光,厚脸皮赚个便宜,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这样打“漂漂游”的人,亲邻背地里撇嘴,爹娘日里夜发愁。
根本上,一个人打“漂漂游”,折射的是一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就业状况不佳,打“漂漂游”的人就会多起来。农耕时代,人们祖祖辈辈都窝在一处,就业少有机会,更谈不上发展了。几十年的星转斗移,颍淮人浩浩荡荡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闯荡,“漂漂游”也湮没在了旧日的时光里。
捣殃子
方言读音:dáo yǎng zi
简明释义:背地里使坏,让人家的事情不顺当。
网上可查这样一条歇后语:拄着拐杖下瓜田——捣殃(秧)子。但好像没有相关的解说。
旧时颍淮乡人,常说“捣殃子”的。孩童顽皮,净干那些不着调的事,比如“小破坏”,就是“捣殃子”。当然,这话几无贬义色彩,而含有对那孩子夸赞的意味了。但,大一些的孩子,一般十来岁以上,故意踩坏人家的庄稼,折断人家的树枝,这也是“捣殃子”。不过,这样的“捣殃子”,已有相当程度的贬义成分。从小看大。对这样“捣殃子”不制止,将来可能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在颍淮人的语境中,“捣殃子”更多地表示一个人在背地里使坏,让别人的事情不顺当,甚至把事情搅黄。这种“捣殃子”的人,就是“小人”。比如在学校,有学生总爱向老师打别人的小报告,让别的同学挨批评;在官场,有人为一己私利,总喜欢在执掌大权的领导面前,说某个同僚的不是。这都是在背地里“捣殃子”。
颍淮大地,民朴风醇。颍淮人对“捣殃子”的人,总归看他不惯。民间的舆论中,常把他们打入“另类”,并在为人处事中,多个心眼,多加警惕。
二腔
方言读音:èr qiǎng
简明释义:刺耳的杂音。
很多地方的俗语中,“二”不仅表示数字或者顺序,也都有不着调的意思。比如“二乎”。那“二乎”人的言行举止,给人“缺个管子”的印象。他冷不丁冒出来的话,总能语惊四座,博得眼球。
旧时颍淮话中,有个“二腔”。它常出现在“掏二腔”的语境中。也有人说成“撂冷板凳”。其中有“二乎”的意思,但又不全是。我觉得,说它是刺耳的杂音,与主流观点不合拍甚至相反的声音,也许更确切一些。
举例而言。家庭会上,一家老小讨论一项决策。你一言他一语,都在为这个决策献计献策,都在论证这个决策的可行性。偏就有人“横插一杠子”:不可行!这就是“掏二腔”。
不仅是家庭。很多场合下,时不时就有那“掏二腔”的人。他的观点,跟主流的观点针尖对麦芒,甚至跟权威针锋相对。这样的人,用颍淮话说,通常“不得人喜欢”。因为他把自己不识时务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随大流,不加掩饰;不跟风,不盲从。一般,“掏二腔”的人,颍淮人都视作“逞能”。
其实,一片歌舞升平中,听一听“二腔”,没啥不好;那“掏二腔”人的初衷,也不一定就是存心跟谁过不去。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颍淮人有关“掏二腔”的贬义,该是他们温良谦让的性格使然。